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娇惯的心灵》引发热议 美国学者反思“快乐教育”

长江时评 > 焦点

2020-08-26 10:2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娇惯的心灵》 [美]格雷格·卢金诺夫 乔纳森·海特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三联生活周刊日前主办了《“娇惯的心灵”与当代教育问题——如何培养“反脆弱”的孩子》新书对谈,四位嘉宾各抒己见:(左起)芦咏莉 (心理学博士、教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朱永新(苏州大学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顾问),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甘阳(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

  说起孩子的教育问题,社会流行一种认识:亚洲人热衷严格教育,中国人常说“爱之深,责之切”“不打不成器”,而欧美国家热衷“快乐教育”。

  大约150年前,美国对大中小学进行改革,几乎完全采纳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思想,奠定了美国近百年来的现代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快乐教育”是不是中国家长理解的那样,是不是值得中国教育效仿的对象?

  “快乐教育”并不快乐

  先来看一段“小A的生活”。

  小A从小就被父母完全保护起来,跟她父母那代人相比,她的生活处处设限,绝对不能参与无人监管的游戏和探险。父母对她的人身安全问题的警惕性极高,因为绑架案、走失等案例让他们忧心忡忡,认为到处都是危险,而小A无力独自面对,绝不应脱离他们视线,哪怕是一眨眼的工夫,所以到17岁时,她还没单独坐过地铁。父母死死盯着她,也是为了确保小A认真学习。小A的父母对她的教育可以说是“精心栽培”,很少让她玩户外游戏,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和家里做家庭作业。从小学起,她的作业就很多,甚至上幼儿园的时候都要做家庭作业。上学前班的时候,小A就开始备考,因为父母教导她说,以后要想上个好大学,必须拼命努力。小A每天都要受到严格的安排和设计,像自我学习、社会探索和科学发现,统统要给核心课程让位。放学后也不能自由玩耍,因为还要参加各种音乐课、团队活动和补习班。日复一日的压力,让小A深陷竞争的狂热中。

  读完这段描述,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这个故事来自《娇惯的心灵》,这是当今美国“95后”的真实生活。

  限制孩子的上网时间,怕小孩走丢,对孩子过度关心,给小孩排满补习班,辅导孩子做繁重的家庭作业,为了上个好大学从学前班就开始备战……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表示,显而易见,这些问题并不是哪一个国家的孤例,而是时代大问题,是全球问题。

  “花生过敏”源于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现在的孩子到底脆不脆弱?《娇惯的心灵》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只表现了一种推测,一种担忧。比如开篇举了“花生过敏”的事例。

  2009年8月,三岁的麦柯斯·海特开始了幼儿园的第一天,他的父母被要求必须参加入园培训活动。老师向家长解释幼儿园的种种规则和活动程序,其中一条绝对禁令是“禁止坚果入园”,甚至,只要某家工厂会接触到花生,那么该工厂制造的任何产品都禁止进入。

  本书作者乔纳森·海特看到违禁物品清单越拉越长,于是对父母提了一个问题:“真的有孩子对坚果过敏吗?如果班上压根没有,也许我们应该轻松一点,比如说只禁止花生呢?”这一问题激怒了老师,她表示无论班上是否有孩子对坚果过敏,都要遵守此规则。

  20世纪90年代,花生过敏在美国儿童身上还很罕见,但到了2008年,调查发现过敏人数增加了三倍之多。听来吓人,但也只是千分之四到千分之十四的变化。研究者做了个实验,那些“被保护起来”远离花生的孩子,对花生过敏的比例高达17%,而有意安排接触花生的孩子,同比数据只有3%。

  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认为,现在的儿童已经不像从前那样,生活中随处可见细菌类微生物。也因此,他们的免疫系统在发育时就会对实际上没有威胁的物质产生过度反应,这就是过敏。

  孟子的“挫折教育”并不过时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娇惯的心灵》作者把孟子说的话直接引用,放在第1章的最前面,拿出来批驳“凡是伤害,只会让你更脆弱”的观点,借以反思“快乐教育”是否因为过度保护而造成“95后”的问题。

  2017年脸书首任总裁肖恩·帕克接受采访,他回顾了初始发展阶段的心路,读来让人心惊胆战。在开发应用时,考虑的是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消耗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这就意味着必须时不时地给人们一点多巴胺的刺激,利用的是人类心理的某一个弱点。有人给你的照片点赞,又有人给你的帖子评论,促使人们发布更多内容,获得更多的赞和评论,形成一种社会确认的反馈循环。而美国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十岁出头的孩子正值塑造品格的人生阶段,却沉浸于社交媒体所编制的社会和商业实验中,无处可逃。智能手机不离手,各种电子设备不离身,每天盯着屏幕时间太长,他们认为这种现象会毒害身心。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正确的?这些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当然,几乎每一代人都接受过来自全社会的关爱和批评,被贴上各种标签。担忧源于对他们的美好期待,期待他们走向社会时能够进入自己的社会角色,担当起社会职责。但我们也许要对新一代多些信任,少些过度紧张。

  孩子的某些方面“退化”也好,某些方面是我们不能理解也好,成长的故事跟别人不一样也好,但我们不能小看青春自身的能量。青春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是推动社会价值变革进步最有朝气的力量。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他们终究还是会像每一代一样融入社会,经过风雨洗刷,经过时代淬炼。

  【编辑 李尔静 谢源】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