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遇“病”不决问AI?生命岂能轻易托付给人工智能

长江时评 > 你言我语

2025-02-19 10:50 来源: 红网
【字体:

  作者:何颖(黑龙江大学)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范军强一则关于AI诊疗系统DeepSeek的临床案例引发热议——在接诊一名48岁右上肺磨玻璃结节患者时,DeepSeek仅用56秒便完成了精准诊断,其结论与临床团队高度吻合,甚至主动纠正了医生提问中的模糊描述,展现出不亚于资深专家的逻辑严谨性与指南依从性。(2月15日 长江云新闻)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很多网友在互联网上分享了自己的AI问诊经历,Deepseek给出的结果与医生的诊断基本一致,甚至可以很好地开出中药处方,不少网友断言,许多专家都比不上Deepseek的能力。表面看起来这的确是好事一桩:使用AI问诊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近乎没有。但在这场赛博问诊的热潮之中,更需要大家冷静,因为去医院看病不仅仅是开药,因人而异的复杂病情和不可忽视的情绪问题同样重要。就诊时会涉及大量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和患者情绪,对于来问诊的病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往往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过往病史、症状以及血检、尿检等多种检查结果,AI虽然能处理大量数据,但在理解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方面仍有局限,即便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处方,但很难完全替代医生专业且准确的判断。

  同时,如果将医疗决策完全交给AI系统,如果AI系统出现误诊或误治,谁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谁又是责任主体,事后投诉Deepseek又是否能够解决?在医院就诊时,如果出现医疗事故可以提起诉讼、向卫健委举报、向12315投诉等多种办法,但如果是AI误诊出现不良反应或者危及生命,因举证困难且追责主体过于模糊,仅能依靠事后投诉Deepseek。相比之下,这个解决办法未免有些无力,既不能得到情绪上的安抚、金钱上的赔偿,甚至对于病情加重的后果还需要自己承担,可谓有苦难言。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浪潮下,相信现代科技确实是正确的,但如此盲目依赖实在不该。

  早在2023年,北京市卫健委制定的《北京市互联网诊疗监管实施办法(试行)》提出,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要加强药品管理,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此举就已经为AI诊疗拉起了一条红线。而作为AI诊疗的主体——各大搜索引擎以及人工智能,应自觉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与患者的安全利益并行不悖,而不是在AI诊疗红线的边缘试探。从技术开发者到应用平台,从监管机构到广大用户,都必须以更高的责任感与警觉性,共同守护这条关乎生命安全的红线。

  我们相信人工智能强大的能力,但我们更相信人类总是技高一筹。只有对AI祛魅,不再盲目信任,而是与人协作,为我所用,才能得到真正高效、准确、安全的人工智能的帮助。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