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林瑜臻 罗贤宇:“中国范式” 超越既有现代化模式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4-09-09 09:1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林瑜臻 罗贤宇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必须坚持在“两个结合”中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演进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以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重要命题,超越欧美国家“先破坏后保护”的传统模式,“中国式”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森林覆盖率仅为8.6%。我们党提出了兴修水利、保持水土、植树造林、节约资源等一系列环境保护的理论与主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相继启动了“三北”防护林、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大型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逐渐提升至1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积,2023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成为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现代化建设,纵深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理论指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与辩证唯物主义价值主张具有相契合的内在逻辑,开拓了生态现代化治理的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道法自然”“仁爱万物”等生态智慧互联相融,为构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价值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人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这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以时禁发”的生态节用准则等思想共通一致、内在契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将人与自然对立矛盾关系转化为和谐相处状态,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根脉与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实践中,我们要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要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为指引,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态实践。要赓续创新中华生态文脉,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观念。要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全新绿色战略思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要在世界范围内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创新发展。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