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郑刚:“教育家精神”将中国教师职业追求提升到新高度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4-09-19 16:4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郑刚教授

  作者:长江日报记者鲁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9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给与会教师代表的致信中提出来的,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建设教育强国做贡献。2024年,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指示精神做出重要制度安排。

  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如何认识教育家精神为中国特有?长江日报求知为此对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郑刚教授进行了访谈。

  ■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也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

  求知:如何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六个层次?

  郑刚:应当说,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所需所盼,也当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彰显的是教育家精神蕴含的国家立场,是教育家精神的根本底色,决定着整个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方向。教育家要有大爱,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爱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和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家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人民教育家”称号之所以崇高,就在于心系人民,热爱祖国,甘为人梯,位卑不敢忘忧国。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作为教师道德情操的高度凝练,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人格魅力。教育家要有大德,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在于“立德”,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传统文化道德观。“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育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的本质是共通的,既体现教育家个人之德,更彰显国家、社会之大德。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反映了教育家精神的专业品格,是教育家精神在实践层面的具体要求。教育家要有大智,教育家精神的标识在于“育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传统文化“德才兼备”的教育观。教育家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感知的,集中体现于各异其趣、殊途同归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永葆教育活力、不断成长的关键所在。教育家要有大为,教育家精神的要义在于“躬行”,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理念。教育家终身为师,育才兴邦,鞠躬尽瘁。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寄语“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教育家要敢为人先,勇立教育改革创新潮头。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对教育家精神内含情感的直接表达,揭示了教育家精神的情感底色。教育家既是“人师”,也是“仁师”,用大爱浇开生命之花,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仁爱之心体现为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所教的人、所教的内容和所教的方式。于漪用生命“红烛”为教育播撒光亮。张桂梅攻坚教育一线,创造出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表明了教育家精神指向的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更指向一种自觉的社会担当。教育家要有大善,教育家精神的品质在于“弘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追求真理品格和传统文化“穷善达济”思想。教育家素有“家国天下”“经世济民”情怀,立足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引导学生志存高远、强国有我。

  求知:“教育家精神”提出来的当下,正处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教育家精神有着怎样的时代内涵?

  郑刚: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教育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将更加凸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任最终落在了教师身上。教师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使命,既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 教育家精神传承自中国传统师道

  求知:中国传统尊师重道,师道与教育家精神在哪些方面一脉相承?

  郑刚:教育家精神始终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沃土,具有浓厚的民族气质和历史底蕴。“师,范也,教人以道者之称也。”(《玉篇·市部》)“师严然后道尊。”(《礼记·学记》)中华民族崇尚“道”,将“师”与“道”紧密联系在一起。“尊师”尊的不仅是“师”本身,而是“师”背后代表的“道”,由此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师道文化。西汉扬雄更是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只有德行善道,高山仰止的人,才能称之为“教师”。唐朝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因道存,道以师传,这是师、道合一而论的根本前提。蔡元培毕生致力于“教育救国,道德救国”。陶行知抱着“教育救国”的初心,致力于“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的宏伟目标,激励了一代代教育人。总之,千百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育家赓续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以一种弘道的精神,将自己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化作一种无形的道德精神力量,默默地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始终引领、促进、感化、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成长。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新时代教师职业精神的凝练与升华,既源自千百年来师道精神的优良传承,又立足于新时代教师群体的生动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传统的师道追求。

  求知:中国有1800多万名教师,在很多人眼里,教师是“众多职业中的一个”,为何要以“教育家”作为职业追求?

  郑刚: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不是指向极其少数的优秀教师,而是指向推动强国建设的广大教师。因此,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是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教育家,而是鼓励每一位教师都追求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下,在各自的岗位“素其位而行”,在每一个“当下”知行合一。

  教育家精神是历史传承,更是当下鞭策,是高位引领,更是成长动力。每一位教师应在新的征程上,以教育家为榜样,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岗位上知行合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家精神吸收借鉴了中国千百年来历代教育家的精神品质,它立足当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特殊历史使命,把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提到了全新的高度,为我们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独有的精神追求

  求知:为什么说“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独有?

  郑刚:“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独有的,显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是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传统和教育历史沉淀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从“兴教化,正万民”“修己安人,君子德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既美其道,有慎其行”“仁者爱人,有教无类”“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新时代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一演绎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教育思想从古至今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教育家精神是在中华传统师道文化沃土中,自本、自根、自觉生长出来的,展现了中国教师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教育的特有价值、思维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教师有别于其他国家教师的重要特征,铸就了中国教师“特有的”精神品质。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教师、教育相关内容的传承转化,是对优秀教育工作者育人经验的总结与提炼。这一精神的提出,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涵养精神动力,矢志投身教育强国建设;有利于社会各界科学理性看待教师职业,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形成向上向善风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