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柯贤柳: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发挥文化支点作用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4-12-30 16:3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柯贤柳 (作者单位为武汉工商学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在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实践中,特别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文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

  新型文化业态的培育和发展有赖于文化资源的充分供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具体到各区域各群体,文化资源供给则存在诸多问题,如区域资源分布不平衡、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创意人才储备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不均等。突破这些障碍,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找到具体路径。补齐资源供给的短板,不只是数量的增加,更要通过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实现品质的提升。

  文化产品既有商品属性,还有意识形态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精神食粮的向往和追求。这就要求文化产品在供给领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降低门槛,惠及全体。在这个方面,新型文化业态既迎来机遇,也面临挑战。机遇是,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使得文化业态不断突破传统业务边界,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焕新活力更加充沛,呈现喜人局面。挑战是,消费门槛的降低并非简单的“0元购”“0票价”“0消费”,而是一项兼具普惠性、便利性和有效性的综合工程。当前,许多业态做了种种努力和尝试:将“高端演出进门难”转化成“大众畅享艺术宴”,这是普惠性创意;线上预约的同时保留线下购票窗口,这是便利性诚意;打造“路边音乐会”带火周边消费,这是有效性新意。因此,降低消费门槛的核心在于,以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的需求为落脚点,打破传统业态界限,串联相关业态链条,激发文化消费新潮。

  当前,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对文化的赋能作用更加明显。在转化文化成果上,新技术手段大大便利文化资源数据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和应用,为文化资源汇集与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拓展消费场景上,新技术装备为消费场景的创新搭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立体式呈现、沉浸式体验成为现实。在发展业态融合上,新技术平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引入衔接IP文创、文旅融合、休闲娱乐、生态环保,搭建“文化+”服务平台,可以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应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产生的溢出效应远超想象。当然,以数字技术促进新兴文化业态发展,需要平衡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既注重科技创新,更要注重文化内涵挖掘。

  培育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对人才素质、产业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这势必要求不断破除体制机制屏障和结构性矛盾。以文创产业为例,文创产业对文化资源和文化素材有很强的依赖性,文化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就不得不面对知识产权问题。当前,文创产业领域中一些头部企业,如故宫和国博,已经形成一定的知识产权模式,但就全国而言,还有相当部分的文博事业单位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徘徊不前,主要原因在于文物的数字资源出于保护的需要,无法完整全面地展示给社会。因此,建立分层授权的机制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利益分配问题。文博单位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如何融入文化市场就涉及体制机制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机制体制、进行系统性改革加以解决。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