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武彦斌 韩思曈:讲好大道理硬道理真道理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5-01-22 15:3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武彦斌 韩思曈 [作者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尤其是高校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 大思政不是简单的内容相加

  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体现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识的深化。“大思政课”意味着课程内容的有机化、课程资源的丰富化和课程实施的协同化,而不是简单的内容相加,它讲求育人实效性与时效性的统一。因此,怎样办好“大思政课”还需要从方法路径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要讲全、讲明和讲透的大道理、硬道理和真道理。显然,讲道理就涉及“谁来讲道理”“在哪里讲道理”以及“用什么来讲道理”,其中既涉及“大思政课”的资源,也涉及运用资源的方法,还涉及运用方法的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当然,“大思政课”并不是要完全脱离传统课堂教学而完全用社会中的思政资源来开展教育教学。整合并善于利用资源是办好“大思政课”的内在要求。

  ■ “大思政课”要用好五大资源

  作为“讲道理”的课程,思政课在内容安排上应始终围绕着育人目标而展开。整体而言,“大思政课”的生态化构建应当聚焦用好场馆资源、网络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

  场馆资源为“大思政课”强化育人实效提供了空间载体。高校内部及周边的文化场馆、纪念馆、博物馆等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将场馆资源与思政课相结合,能够提高“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从而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网络资源为“大思政课”强化育人实效提供了现实便捷。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等网络资源不仅打破时空限制,拓宽了“大思政课”的传播路径,也丰富了“大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提升了“大思政课”网络育人能力。特别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网络资源的进一步丰富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历史资源为“大思政课”强化育人实效提供了历史支撑。“读史可以明志”。思政课中的诸多知识点的讲授均可以通过历史案例来进行阐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蕴含着大量能够阐明“大道理、硬道理和真道理”的案例,如能较好地运用,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文化资源为“大思政课”强化育人实效提供了文化营养。文化既存在于历史之中,也存在于现实之中。文化总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为人们所感知。多数情况下,它内含着人们“日用而不知”的价值内核。这种价值内核一旦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则会给人以向上向善的力量。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应成为构建“大思政课”的内在要求。

  社会资源为“大思政课”强化育人实效提供了外部支持。社会由不同行业构成,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使得各行业富含大量的思政元素。挖掘和用好行业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不仅有利于丰富“大思政课”建设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有助于行业探寻自身精神文化、推动行业发展。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都可以成为高校“大思政课”的资源供给主体。只有让“大思政课”与社会接轨,才能有效拓宽高校“大思政课”场域。

  ■ 在“用”字上下功夫

  客观而言,每个高校所具备的场馆资源、网络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大思政课”资源需要高效结合自身实际和所处地域的实际进行深入挖掘。

  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章节安排上存在显著差异。每一门思政课都有其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大思政课”资源应与思政课内容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从“五大资源”所涵盖的维度进行素材梳理,按照相关性原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形成一个完整的素材库,从而为“大思政课”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前提。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一时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期间是其“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高校,整个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及时利用“大思政课”资源,首先是提出问题要及时,其次是回应问题要及时,再次是解决问题要及时。课程资源不仅仅可以用来提出问题,也要用来回应和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各种困惑,这本身就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

  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等方面的因素是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类型,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靠多元主体的协同解决。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