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捷 (作者系武汉市公务员)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连长杨根思战前表决心,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不相信”,最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隔六十多年,习近平总书记重提“三个不相信”,他说:“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人民军队曾经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习近平总书记对“三个不相信”念兹在兹,震撼人心,催人奋进。
“三个不相信”是对平庸现象的宣战。首先是昂扬的斗志,与平庸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三个不相信”本身就是压倒一切困难、蔑视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而平庸却是无所作为、叫苦不迭、没有斗志。其次“三个不相信”不仅仅是说,更重要的是做,是践行。杨根思在子弹打光之后,抱着炸药包与穷凶极恶的敌人同归于尽,实现了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豪言壮语。而平庸却是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寸步不动,“混日子”“磨洋工”,成天围着电脑转,就是不见有成果。第三,“三个不相信”关键是“群雁高飞有头雁”。“头雁”作用发挥得好,带出了一个英雄的连队,守住了自己的阵地。而平庸的为官者,自己不努力,不动脑筋,不想办法,其手下的人积极性也就难以发挥,可谓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最近反响强烈的电视剧《我是刑警》中的秦川,率先向平庸宣战,他和他的团队战胜千难万险,克服千辛万苦,接连破获二十八年、十八年、十年未破获的重大杀人案,大快人心,也发人深省!由此看来,平庸现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能力问题、境界问题,它更是横亘在我们前面的拦路石,不坚决破除,新局面何以开创?!
“三个不相信”重新燃起人们追求理想和信念的火花。岁月过去了七十多年,人们在回溯抗美援朝这段历史的时候,时常感到“三个不相信”的精神力量。邓小平同志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这种理想和信念在杨根思和他的战友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向革命先辈学习,最根本的还是要学习他们胸怀高远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并且始终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把理想和信念变成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具体行动。比如当代共产党员谷文昌、焦裕禄、杨善洲、张富清、黄旭华、屠呦呦、王永志等就是“三个不相信”的坚定传承者,他们有理想、有信念,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他们身上不仅看到了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在闪闪发光,也同时看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丰硕成果。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少数党员干部的身上,理想和信念出现了滑坡,工作和学习都不在状态,这值得我们警醒,提出“三个不相信”十分必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湘江战役中,陈树湘烈士‘断肠明志’的事迹十分感人,真是‘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实际上陈树湘烈士的事迹与“三个不相信”中的杨根思从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重提“三个不相信”,还是怀念陈树湘烈士的“断肠明志”,都是希望全党在新时代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通过历史和当代无数共产党人的感召,我们一定会从心头重新燃起理想和信念的火花。
“三个不相信”永远是共产党人保持青春活力的真谛。我们是共同在党旗下宣誓的共产党员,走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大道上,有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有的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还有的走着走着就消失了。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青春活力,我们必须始终继承和发扬“三个不相信”的光荣传统。一是从党史中学习和继承。《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收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文稿共四十篇,尤其是《中国革命是最好的营养剂》《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等重要文章,值得一读再读,从中深刻领会“三个不相信”的真谛。二是从红色文化中学习和熏陶。红色文化再现了百年来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生动地表现了无数个杨根思这样的英雄人物,为祖国和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英雄事迹。用红色文化长期熏陶,可以提高共产党员的精气神,使之永葆青春的活力,防止“早衰”。三是向人民的实践和创造学习。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能否生根,能否开花,取决于我们是否学到了人民群众的优秀品质和无穷智慧,如果真正学到了,那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和工作能力,我们就会越来越朝气蓬勃,青春四射。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