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刘腾龙 陈圣军:为什么是哪吒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5-02-17 10:2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刘腾龙 陈圣军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5年春节档期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爆火出圈,不仅刷新了中国影史最高票房纪录,更成为我国首部进入全球票房榜前11的亚洲电影。

  许多人问,这样火热出圈的华语电影,为什么是一部动画片?火到全球的“男主角”,为什么是哪吒?

  哪吒可说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神仙”之一,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明星”。小时候曾闹海杀龙,因此流传有哪吒闹海的传说,在中国传统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有不少“戏份”。可谓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英雄”。

  随着“哪吒”的出圈,不少外国观众对中国神话产生浓厚兴趣,“封神榜”的故事也随之火热起来。其中原因,首先当然是国家实力的强大。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关中国的话题本身就自带流量。其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为世界唯一延续至今的古代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独具特色,极具魅力。

  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明星”不少,传统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少,为什么此次出圈的却是哪吒呢?其中关键,在于“创新”。

  动画片在过去被认为是“儿童专属”,但随着动漫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数字特效和艺术表达,动画片早已不再是“低龄适用”,反而能大大拓展表达空间,让天马行空的想象有了表达的载体,给人新奇浪漫的体验。

  而在内容上的“创新”就更多,比如人物造型就很现代。“烟熏妆”造型的哪吒、讲一口“川普”方言的中年大叔太乙真人、口吃的申公豹、肥胖爱美的石矶娘娘,都颠覆了我们传统人物形象设定,符合当下年轻人“反差感”潮流。台词设计上则抓住了现代表达习惯,“梗句”不断,富有幽默性,充满现代喜感,不少台词梗成为年轻人的“社交货币”;除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相关题材之外,影片还融入了三星堆青铜器、川西民居、敦煌飘带、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国传统古建筑、传统民俗、太极、五行等诸多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展示了中式美学的魅力。

  在剧情上,影片对亲情和友情这两对人类最普遍的情感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述。无论是李靖夫妇对哪吒的爱,还是东海龙王对敖丙的爱,抑或是申公豹对申小豹的爱,都是亲情的生动体现,也是儒家的“孝悌”“家本位”伦理,是中国社会最深沉的文化底蕴和底色。亲情之外,影片中哪吒和敖丙之间纯真的友情也非常让人动容和共鸣。朋友是传统中国社会“五伦”中的重要一伦,足以说明友情对我们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网络社会的年轻人在享受线上社交便利性的同时,也丧失了面对面社交的那种亲密感和真实感,因此也渴望友情,所以近些年在年轻人中出现了一种“轻社交”“搭子社交”新现象。

  从价值观层面来看,传统的哪吒故事反抗封建暴政和旧式父权,而《哪吒2》反抗的是偏见和不公,正如电影台词中所说“我命由我不由天”,表达的是追求自我认同与价值实现的现代价值观念,这与当代年轻人表达个性、定义自我和寻求自我实现的精神特质不谋而合。当代的年轻人,尤其是“00后”,大都成长在物质比较丰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社会分化逐渐扩大的时代环境中,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哪吒在反抗偏见与不公过程中所产生的自卑、迷茫、痛苦、挣扎、反抗的种种复杂情感,使得当代年轻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如上种种,是在“哪吒”这个传统文化“IP”的内核上,以“创新”重塑了古代英雄的现代性,赋予其全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从而引发观众对亲情、友情、自我认同与实现等现代情感和价值观的思考与共鸣。可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必定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