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秦尊文:率先提升“七力” 当好支点龙头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5-02-17 10:3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秦尊文 (作者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湖北省长江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

  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肩负着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武汉要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必须率先提升“七力”。

  ■ 率先提升支点的战略支撑力:推进总量能级跨越

  武汉的战略支撑力集中体现在城市能级上,要坚定不移推进总量能级跨越,加快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提升枢纽功能;完善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实施“数化武汉”行动,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运行效率;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提升城区容貌和品质,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增强城市吸引力。

  推动“三驾马车”均衡发力。实施消费扩容提能行动,加快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强消费主引擎;实施投资扩量提质行动,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交通、城市更新、管网管廊、现代水网、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夯实投资硬支撑;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领跑者”企业,培育外贸新动能。

  城市能级与中心城区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必须做强城市极核功能。统筹建设五大城市组团。推动中心城区转型做优。加快建设“光谷”“车谷”“网谷”,支持长江新区、天河空铁枢纽、航天新城等区域产城融合发展。适度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常住人口规模,争取“十五五”期间在全国超大城市中再向前进1—2位。在巩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加快迈向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

  ■ 率先提升支点的创新策源力:成为全球创新版图重要一极

  武汉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科教资源优势,2023年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位列第13位。通过打造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版图重要一极。

  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设汉江国家实验室科研总部和实验园区,支持在汉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8家湖北实验室产出更多标志性科技成果。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争创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对接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前瞻部署实施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实现原始创新重大突破。支持一流研究型大学培育特色学院和科技教育基础设施,打造学科关联、空间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组织能力。深化科研组织改革,建立“产业出题、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攻关机制。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推动武创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支持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大力发展研发产业,培育壮大一批企业研发中心、研发型企业。

  加强中试平台(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市区两级结合产业实际,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基地),提供概念验证、中试熟化、检验检测、商业化开发等服务。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和战略性产品开发,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设企业创新平台。深化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新建创新创业特色街区(小镇)、创新园区(楼宇)。鼓励新型研发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独立或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基地),并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推动科创供应链平台扩面提质。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学子聚汉”工程,扎实推进“武汉工匠”计划,优化实施武汉英才计划。支持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校地共建科创产业园,加快大学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融合发展。

  ■ 率先提升支点的产业竞争力:抢滩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重点领域聚势突破、布局抢滩。完善“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加快促进产业聚链成群。着力培育壮大领军企业、龙头企业,打造企业雁阵梯队。

  加快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一是进一步发展“独树一帜”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巩固和发挥光通信、激光等光电子核心领域领先优势,以芯片为重点突破口,完善细分产业链条,形成产业板块。前瞻谋划硅光一体化、光电一体化等前沿领域,打造“世界光谷”。二是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加快医药医疗产业技术前沿创新和集聚发展,重点发展高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推动精准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发展。三是突破性发展智能制造产业:加强机器人技术研发创新和智能制造技术集成突破,培育机器人本体制造产业,推动核心零部件产品的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强化机器人系统集成能力。四是转型发展汽车产业:积极开展资本重组和企业联合,推动传统汽车工业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转型,提升5G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本地自主研发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聚力建设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中心。发展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产业,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建设高端商务集聚区。积极发展科技服务、创意设计、商务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总部商务基地。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现代供应链物流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增强战略发展实力和战略服务功能。

  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一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拓展新的增长空间。二是推动数字技术融合: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数字产业。三是构建应用场景: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等产业水平,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

  ■ 率先提升支点的开放辐射力:对接融入陆海空三条丝绸之路

  武汉要率先对接融入陆海空三条丝绸之路,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大力开拓离岸、在岸业务,以离岸在岸一体化推动新时代“九州通商”;突出抓好标志性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高标准制度型开放推进新时代“九州通融”。

  全面提升中欧班列(武汉)集结中心枢纽功能,加快构建12个方向“超米字型”高速铁路网络。加快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核心的集疏运体系。积极发展近洋直航,打造特色船队,稳定运营至日本、韩国等近洋直航航线,并探索加密至东盟地区航线。推动天河机场、花湖国际机场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建设,构建“借港出海”和“经鄂入境”新格局。拓展国际航空运输,完善通达全球主要经济中心和旅游目的地的空中通道体系,构建辐射五大洲的航空运输大通道。

  推动离岸在岸一体化。在开拓离岸业务方面,抓好海外仓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强出海服务的系统化供给。大力开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在做大在岸业务方面,抓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激发外贸主体活力,提升外贸运行效率。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实现产业数字化和贸易数字化融合。

  推进高标准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推动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提质增效。发挥好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领头羊作用,推动全市各功能区提能进位。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 率先提升支点的生态承载力: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一体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山川建设,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在“美丽湖北”建设中率先垂范。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结合武汉滨水城市的自然特点,加强城市环境治理,特别注重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使主要水体达到其相应的功能标准。高水平打造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江滩公园,为湖北千里长江生态廊道作出示范。加强湖泊、湿地等治理,更好地恢复其生态功能,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同时,加强对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的治理,提升环境质量。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垃圾分类和回收体系,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建设“无废城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挥国家级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试点的示范作用,探索GEP核算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保持耕地动态平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经济体系,降低能耗和排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在工业、建筑等领域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充分利用“中碳登”位于武汉的有利条件,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引领中部地区碳达峰碳中和潮流。

  ■ 率先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持续提高武汉文化软实力

  加强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持续提高武汉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加强对武汉地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缮,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深化考古发掘研究,揭示武汉地区历史文化内涵,为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撑。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等,进行活态展示和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利用武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等,打造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举办历史文化节庆活动,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炼武汉城市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一是发展荆楚文化。深化对荆楚文化的研究,阐释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涵。赋予荆楚文化中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将荆楚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融入大众传媒,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承和弘扬。二是发展长江文化。加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建设,建立长江文化带省内省际协调机制,实现流域文化共建共享。支持办好“长江文化研究院”,争取“中国长江博物馆”落地。提升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功能,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振兴武汉“戏码头”,加快建设武汉戏曲艺术中心。推进武汉与长江流域其他重要节点城市之间的文化链接。积极开展与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等流域特色文化的交流,构建长江文化共同体。三是发展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在汉馆藏国家级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用红色文物见证革命历史。整合全市红色资源,设计推出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发展参与式与体验式红色旅游经营模式,使游客在旅游中得到精神文化感悟。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

  ■ 率先提升支点的区域协同力:紧扣“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

  紧扣“高质量”“一体化”两个关键,推动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建立健全汉襄宜协同发展机制,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联动发展。

  首先,深化武汉都市圈融合发展。围绕武汉都市圈发展战略、目标任务,与周边8市实现全口径对接、全方位融入、全制度保障。完善都市圈会商制度、市长联席会议制度,科学确定圈内各城市规模和开发强度。有序疏解武汉一般性制造业等功能和设施,圈内城市依托资源禀赋形成与武汉市具有合理地缘经济关系的城市产业分工体系。加快形成以武鄂黄黄为中心、其他城市为骨干、中心城镇为基础的都市圈结构体系。

  其次,推动省域“金三角”协同发展。“金三角”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武汉与襄阳、宜昌“不分主副”。武汉仍然必须发挥“一主”的引擎功能,加强与“两副”在科技、产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协同。以武汉为龙头,促进武汉、襄阳、宜荆荆“三圈”人流、物流、能源流、信息流顺畅高效流动,推动武汉市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资源向“三圈”延伸,推动政务服务跨市通办,对接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

  再次,加强省际交流与合作。一是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加强与长沙、南昌等省会城市的合作,建立常态化的会商机制,共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在基础设施、产业协同、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提升武汉自身能级,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发展。二是引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加强与河南、陕西相关城市合作,加强汉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强汽车、航空、生物医药等领域协同攻关,推动汉剧在江汉流域的复兴,共享流域文化发展。三是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合作。学习借鉴其都市圈发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放高地打造、营商环境优化等多方面经验,加快提升武汉城市能级,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