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丽童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全国各地城市马拉松赛事如火如荼。这些年来,马拉松赛事热度持续升高,在许多城市,中签率一票难求。就在刚刚结束的武汉马拉松上,超过45万人报名,高居亚洲第一,中签率低到惊人的十一比一。中国马拉松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举办路跑赛事749场,参赛人次约705万。
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马拉松参赛人数可以用海量来形容,浩浩荡荡的人群跑过山川湖泊,跑过大街小巷,跑过现代化大都市,这一奇特景观早已超出了普通体育项目的范畴,可以用“现象”来形容。为什么马拉松运动在中国越来越火?
根据“马拉松周期”的经济学概念,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体育消费周期,我国是在2011年达到人均GDP5000美元。马拉松运动这些年在我国逐渐受到欢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当前,随着我国居民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有了更高要求,对健康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节奏变得更快,工作压力增大,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吃饱穿暖之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更高、更精准、更细化,健康管理需求也持续深化。马拉松赛事中参与人数规模逐年扩大,反映我国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也反映了整体健康意识的提升,对健康的认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马拉松赛事的火热,背后是运动人口基数的迅速扩大。马拉松是一种提脚就能动,坚持就有效果的运动,不只是马拉松赛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公园小区,越来越多人加入跑步大军,男女老少都从这种低门槛运动中获得身心健康。其实,仔细观察的话,不只跑步,各类体育运动如球类、游泳、冰雪运动甚至一度小众的击剑、射击、拳击等项目都在走入普通大众。
马拉松也是一种社交型的体育运动,融合了体力与意志的挑战,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小舞台,也是集体战胜困难的大舞台,在“以跑会友”“以跑结缘”中,帮助人们打破社交圈,突破自我,展示个性,收获友谊,跑出健康与自信。
“跑场马拉松,爱上一座城。”马拉松不仅是城市文化、公益文化、志愿文化和礼仪文化的交汇点,还是将这些文化精髓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这样的融合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无限美好。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