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现代元素,让老房子“活起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11日讯(记者陈永权 蔡欣星)红砖墙、大钟表,滑道、钢架楼梯、蒸汽阀门……位于汉口青岛路10号的平和打包厂,承载着一个时代建筑的记忆,如今正悄然变身为城市新地标。
历史街区应该活化性保护
“让历史建筑活起来,让历史建筑会说话。”在市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蔡新元眼里,平和打包厂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氛围和调性,同时又把它开发成了一个文创园区,是武汉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保护的典型代表。
平和打包厂新铺设的钢结构透明穹顶,充满文艺气息的书店、家具店、咖啡店以及脱口秀剧场,营造出现代时尚创意的氛围,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网红打卡地。
蔡新元说,武汉是一座拥有3500年历史的城市,古代文明遗留下来的历史性建筑,尤其是近现代特色建筑,构成了武汉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一种特殊文化标签。武汉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做得非常不错,初步呈现了用街区来呈现出武汉的历史一种记忆和风貌。
“历史街区的保护,应该进行一种活化性的保护,让它在正常的城市生活中,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功能和生活的价值。”蔡新元建议,对于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保护,一方面要保护性规划,加强对城市历史街区的识别与保护,另一方面要活化性规划,加强道路、绿地、休闲空间和商业之间的平衡性的规划,能够让市民在历史性保护街区中体会到一种特别的城市味道和记忆。
蔡新元说,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要体现"旧为新用",旧的东西最终是要把它服务于整个城市更新的发展中,平和打包厂就是利用了历史文化的背景,注入现代生活和社会服务的元素让建筑活起来。
城市更新要抛弃房地产开发思维
“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拆迁还建,必须抛弃房地产开发思维。”市政协委员、武汉瑞安天地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总监王立辉以武汉天地为例介绍:20年前,就规划引领,把城市文脉的记忆保留下来。对建筑的尊重,当时主动留下老建筑,“建筑代表一个时代价值,都有存在意义。”
王立辉说,目前,武汉城市更新“留、改、拆”分类推进形式很好:留,就是对历史老建筑保护保留;改,对城市老房子升级改造;拆,对居住环境恶劣的危房拆除。三者中“留”是首位,为的就是保护武汉建筑文化,传承城市文脉。
“如何规划、如何改造、如何运营,城市更新考验着城市管理的大智慧。”市人大代表、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彬说,目前城投集团正在负责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杨园片打造。从“大拆大建”到“留改拆并举”,对于每一个城市更新项目,都会在做好片区整体规划和设计时,尽可能保护城市建筑,“让年轻一代了解父辈们的生活,了解脚下这片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并续写新的记忆。”
他建议,城市更新需要统一机构来指挥,市场化运作,社会多方参与,融资多元化,提升城市活力和城市品质。
历史街区代表的不止是文化,更有传承
市人大代表、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亢德芝认为,在武汉,以汉正街、汉口、汉阳、武昌为代表的四大旧城风貌区,不仅在地理上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极具历史意义,同时还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这样成片的历史风貌区域更新,代表的不止是文化,更有传承,“在这样的区域内,适合进入文创、科创、金融、总部企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还可结合自身历史,打造旅游IP、科创IP,激发区域经济价值。”
【编辑:张玲】
历史街区应该活化性保护
“让历史建筑活起来,让历史建筑会说话。”在市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蔡新元眼里,平和打包厂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氛围和调性,同时又把它开发成了一个文创园区,是武汉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保护的典型代表。
平和打包厂新铺设的钢结构透明穹顶,充满文艺气息的书店、家具店、咖啡店以及脱口秀剧场,营造出现代时尚创意的氛围,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网红打卡地。
蔡新元说,武汉是一座拥有3500年历史的城市,古代文明遗留下来的历史性建筑,尤其是近现代特色建筑,构成了武汉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一种特殊文化标签。武汉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做得非常不错,初步呈现了用街区来呈现出武汉的历史一种记忆和风貌。
“历史街区的保护,应该进行一种活化性的保护,让它在正常的城市生活中,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功能和生活的价值。”蔡新元建议,对于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保护,一方面要保护性规划,加强对城市历史街区的识别与保护,另一方面要活化性规划,加强道路、绿地、休闲空间和商业之间的平衡性的规划,能够让市民在历史性保护街区中体会到一种特别的城市味道和记忆。
蔡新元说,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要体现"旧为新用",旧的东西最终是要把它服务于整个城市更新的发展中,平和打包厂就是利用了历史文化的背景,注入现代生活和社会服务的元素让建筑活起来。
城市更新要抛弃房地产开发思维
“城市更新并非简单的拆迁还建,必须抛弃房地产开发思维。”市政协委员、武汉瑞安天地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总监王立辉以武汉天地为例介绍:20年前,就规划引领,把城市文脉的记忆保留下来。对建筑的尊重,当时主动留下老建筑,“建筑代表一个时代价值,都有存在意义。”
王立辉说,目前,武汉城市更新“留、改、拆”分类推进形式很好:留,就是对历史老建筑保护保留;改,对城市老房子升级改造;拆,对居住环境恶劣的危房拆除。三者中“留”是首位,为的就是保护武汉建筑文化,传承城市文脉。
“如何规划、如何改造、如何运营,城市更新考验着城市管理的大智慧。”市人大代表、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彬说,目前城投集团正在负责武昌生态文化长廊杨园片打造。从“大拆大建”到“留改拆并举”,对于每一个城市更新项目,都会在做好片区整体规划和设计时,尽可能保护城市建筑,“让年轻一代了解父辈们的生活,了解脚下这片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并续写新的记忆。”
他建议,城市更新需要统一机构来指挥,市场化运作,社会多方参与,融资多元化,提升城市活力和城市品质。
历史街区代表的不止是文化,更有传承
市人大代表、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亢德芝认为,在武汉,以汉正街、汉口、汉阳、武昌为代表的四大旧城风貌区,不仅在地理上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极具历史意义,同时还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这样成片的历史风貌区域更新,代表的不止是文化,更有传承,“在这样的区域内,适合进入文创、科创、金融、总部企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还可结合自身历史,打造旅游IP、科创IP,激发区域经济价值。”
【编辑:张玲】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