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与时代同频

讲好中国故事与时代同频
新时代新征程,国家上下活力满满,各行各业展现新作为新气象。
聆听时代声音,可以感受到国家发展的大变化,都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中。科技紧盯前沿勇攀高峰,时代曲目写下大写的“人民”,求真务实的奋斗者成为最闪耀的星,幸福生活的需求引领社会事业发展,各行各业反映出对时代召唤的回应,从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上不断正本溯源、回归本质。
我们立足武汉看中国,与时代同频共振,努力讲述那些难忘的中国瞬间、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从普通人到大事件,一个个动人故事,镌刻下时代的烙印。我们用鲜活的报道,让时代的光辉留存在文字里、光影里,让精神的力量浇灌人心。
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以媒体报道成为伟大时代的参与者、记录者、见证者。
(长江日报评论员常少华)
九旬教授诉知网入选网络治理十大司法案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起诉知网维权获胜。记者高勇 摄
2021年岁末,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很忙。除了在书房里修订专著,他还要招待来家中的媒体记者,每天都要接上几通采访电话。有时忙到过了饭点,老伴周秀鸾满是心疼,“哪能这么搞哟,身体怎么吃得消。”可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倔得很,“你不管我,我做的是一件大事。”
2021年12月7日,我采写的《100多篇文章被中国知网擅自收录 九旬教授维权全部胜诉获赔70多万》一文首发在长江日报。这篇900多字的消息,从采访到成稿,用了整整两周时间。没想到的是,报道发出后,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人民日报一天两评,新华社播发评论《知网:违法,知否?欺客,改否?》,央视新闻频道8天3次关注此事,白岩松发声。
知网后来发布《情况说明》致歉;此后,知网大幅下调硕博士学位论文下载价格;知网是否涉嫌垄断?国家市场监管总局12月23日回复将核实研究。长江日报前后持续3周进行追踪,有关知网的微博热搜达十多个,仅话题阅读量就有14亿。
文化数字化需要利益公平化。老教授维权已成为一场公共舆论事件,在媒体报道中,他是“撬动知网的人”“年迈的挑战者”,在《清华大学学报》刊发学者35000字的论文《中国知网与入编期刊及其作者关系十论——从赵德馨教授诉中国知网侵权案说起》中,赵德馨教授诉知网的案例被称为“轰动学界”“迄今为止最轰动的一个”。2022年年初,赵德馨诉中国知网一事还入选了“2021年度网络治理十大司法案件”和“2021年度中国十大传媒法事例”。
如今,回忆起这个选题的采写过程,老实讲,是很不顺利的。但很庆幸,一个又一个难题破解了。在与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数次交谈中,他常说,“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网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这是一位可敬的学者。
长江十年禁渔报道,全景展示母亲河生态保卫战
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开始,这是一项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举措。武汉作为长江中游的重点城市,拥有150.5公里的长江岸线,禁捕范围大;武汉早于全国半年时间提前进入“十年禁渔”,作为全国“十年禁渔”启动仪式地,武汉是全国的焦点。
作为这项工作的记录者,我看到江豚再现长江,激动得热泪盈眶,报道这一消息,让全社会看到十年禁渔的成果,进一步了解十年禁渔的意义;我走进金口的退捕渔民社区,看他们上缴渔船后加入了禁渔巡查管护队,补缴了社保,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我在武湖中央80平方米的“孤岛”上,体验管护一部工作人员在这里日夜坚守的辛苦;最让我欣慰的是,在2021年底长江天网工程初步联网,长江岸边架起了高清摄像头让任何违规捕捞无可遁形。短短一年时间,长江禁渔从效率低的“人防”全面走向高效的“技防”。
十年禁渔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报道依旧头绪多、任务重。但作为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报纸里的一个小小螺丝钉,将坚持用眼去看,用心去感受和体会,吹起全面宣传的号角不松懈,和“天网”一样守护长江鱼群,守护生养我们的母亲河。
图文并茂“高原家访”,家庭故事见证西藏70年巨变

在西藏山南市东辉中学支教的武汉教师胡艳红(中)和西藏孩子们在一起。
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月初,我和摄影记者彭年跟随武汉西藏中学师生,从武汉乘火车出发一路来到西藏,采访了一次特殊的“高原家访”。
从拉萨到林芝、山南,每到一处,武汉西藏中学老师都会走进西藏学生家中,与孩子、家长交流攀谈。跟随“高原家访”脚步,我们也从一个个动人的家庭故事中看到西藏70年巨大变化。在拉萨,女生尼玛拉宗74岁的奶奶卓嘎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一块糌粑家里5口人分,老妈妈每天都在发愁今天吃完了明天吃什么; 在林芝巴宜区唐地村,66岁的普布次仁站在自家藏式小院里说着这些年的变化,我们看到他每一件外套上都别着一枚党员徽章;在山南琼结县久河村,16岁的次仁顿珠在爷爷的指导下,跳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久河卓舞”……在街头的甜茶馆、在夜晚的布达拉宫广场、在拉林铁路上的“复兴号”,我们都真真切切看到西藏人民的幸福就写在脸上、写在笑容之中。
12天的采访时间里,我们每天都在高原之上奔波,面对着高原反应和高强度的采访挑战,微信运动步数每天都在2万步以上。我们推出的十余篇稿件多次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一场“高原家访”见证西藏70年巨变》被西藏商报全文转载刊登。站在布达拉宫遥望,拉萨南山山顶上四个红色大字“祖国万岁”格外醒目,布达拉宫广场上,“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静静矗立。作为记者,我们很庆幸能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站在这片祖国最高的土地上,记录、传播西藏人民的故事和心声。
雨夜兼程现场直击,武汉力量驰援暴雨中的郑州

武汉地铁支援郑州地铁,抽排隧道积水。
617.1毫米,三天降下以往一年的雨量。2021年7月17日至20日,一场千年难遇的大暴雨,让郑州全城告急。当地灾情到了什么程度?群众是否吃得饱?住得好?水电供应是否正常?一时间,郑州成为全国焦点,也成了媒体人的主战场。
21日,武汉消防、蓝天救援队、长江救援队等均派出救援队伍紧急驰援,长江日报记者雨夜兼程赶到郑州展开救援报道。一路上,悬挂着各种标语、来自全国的冲锋舟和救援车辆,从四面八方赶往暴风雨中的郑州。车上,我们手脑不歇,一边和后方统筹组保持联系,一边播报沿途灾情。
抵达郑州入城口,眼看大半个城市泡在水中,我们心急如焚,三人一路小跑下高速,齐腰深的洪水阻挡了去路。怎么办?“蹚水也要进去!”这一天,我们分头出发,见人就采,路不熟就问,在这个陌生城市,一直忙到下午3时多才啃了几包饼干,喝了几口水。
发回的报道中,《武汉救援队带着直升机“龙吸水”千里驰援》《两名小伙子大水中游了6个小时,幸运的是被武汉消防救起》《暴雨中郑州一小超市不涨价 还赊账,老板一宿没合眼还担心:这点贡献不够》等短视频和图文报道,见证了“鄂豫一家亲”和两个兄弟城市情谊。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在街头采访一支支印有“武汉”字样的供电和通讯抢修队伍,追踪长江救援队水中救人,拍摄武汉爱心企业家在当地埋锅造饭,救济当地灾民。当地一个小区恢复供电后,居民夹道欢送。为了帮当地恢复交通,7000多辆“鄂A拖车”活跃在当地大街小巷,带队司机盛明哲回汉后第一时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神舟十二号着陆瞬间,我们把镜头对准聂海胜家人
“直播录上了吗?”“快,就要着陆了!”“直播里有没有细节?”2021年9月17日中午,饭还没来得及吃,我和视频编辑向晓璇一边观看前方记者的直播,一边相互提醒,怕漏掉关键细节。
一条爆款视频的产生,是前后方的高效联动。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着陆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作为指令长的湖北老乡聂海胜更让湖北人民牵挂。17日一大早,记者陈奇雄、范芃从武汉出发赶往湖北枣阳,从进入枣阳境内便开始发回前方报道。
当前方记者的镜头给到聂海胜家人观看返回舱落地直播的现场,我们在镜头里发现了聂海胜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其中一位姐姐已头发花白。就在宣布返回舱成功落地的瞬间,记者抓拍到这位姐姐擦拭眼角泪水的动作。
“快!这个细节迅速剪辑视频。”此时,工作群里值班主任翟兰兰发来消息。闻令而动,向晓璇迅速剪辑,我立马查资料核实姐姐身份整理文字信息,在2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了视频的制作、审核和发布,该条视频也在长江日报抖音号上获得了721.4万的播放量。
社区医生获评正高职称,在最基层看人才评价新动向

胡成华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居民巡诊。记者余丹夏 摄
一名好的基层医生应该是什么样?跟着江汉区前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胡成华去家访后,我有了答案。
在患者眼里,胡成华熟悉得和家人一样,随便说起哪位老病号,对方病症那点“家底”都在胡成华心里有本账,还有居民家的三代人,都在胡成华手里看过病。
在一次义诊活动现场,介绍胡成华时提到他是“主任医师”,这在基层并不多见,我们敏锐地抓住这一亮点,经过核实,胡成华等4位社区医生正是武汉首批获评正高职称的社区医生。湖北省提出,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当好一名基层医生,要真正俯下身子为老百姓看病。从胡成华身上,我看到了无数基层医生的身影,长年在社区,基层医生与群众的距离更近、接触更多,会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正是有他们守护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防线,才筑起了健康中国的基石。
有网友评论,“基层职称评审的春天来了!”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家门口便捷就医的春天来了。
(长江日报记者李玉莹 潘璐 刘嘉 尹勤兵 刘慧 刘晨玮)
【编辑:张靖】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