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热点排行(万花筒)

胡同、四合院:“老北京”生活历史的承载

2008-07-18 16:35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新华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 任沁沁)        就像这座大都市的血管一样,它串联起市区三分之一的人口。“某种程度上,胡同承载着老北京人的生活历史。”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黄涛告诉记者。

北京东交民巷

    或长或短,或宽或窄,或弯或直,自元代起形成的条条胡同,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历经明、清发展,广义上的胡同(北京的街、巷胡同)已有6000多条,直接称为胡同有1300条左右。不过,胡同正在减少,这和旧城改造有关系。尽管如此,把剩下的胡同串联起来,长度竟可与万里长城媲美。

    胡同各不同,但飘散在各条胡同里的浓烈生活气息是相同的。雇上一辆人力三轮车,操着一口京片子的老北京自然会载着客人,沿着胡同,由浅入深驶往巷子深处,去探寻隐藏期间的属于“老北京们”的秘密。

    这些善良热情的老北京车夫们,生长在皇城根下,对于胡同的前世今生,无不“知根知底”。每天载着游客流连在八大胡同里的三轮车师傅王桂生说,他会给游客讲晚清八大胡同的“风流韵事”。这些历史轶事,往往让他身后的游客一脸复杂。他记得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小伙子,用“心痛、心酸、心疼”来表达对赛金花和怡香院故事的“听后感”。

    四合院是胡同中的主要建筑。“不了解四合院,就不懂胡同。”住在帽儿胡同的老北京崔大爷对自己居住的四合院历史掌故,十分熟稔。据说,旧时北京,除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主要的建筑就是数不清的四合院了。

    北京四合院,始于12世纪,它符合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要求,布局严整,院落敞亮,长幼有序,各居其室,是北京城百年来的传统住宅形式。

    “天棚、鱼缸、石榴树”是四合院的关键词。这让人想起《北京欢迎你》的歌词“我家种着万年青,开放每段传奇”。一个个鲜明的物象,代表着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夏天,一家人散坐在凉棚下纳凉,吃着西瓜,唠着家常,小孩儿耍着鱼缸里的小鱼儿,其乐融融。

    “胡同、四合院里住着的老北京,是北京重要的活态文化,表现着北京最基础的底色文化。和官方文化、现代社会光影流动的时尚文化,互相补充,而且越发值得珍惜和保护。”正在进行一项北京胡同调研的黄涛对记者说。

    他的说法是有依据的。时间在渐渐改变一切。这些明清时代的主要建筑,在新中国成立后,往往是几户人家共享一个院落。而今,钢筋水泥、高楼林立中,青砖红门的四合院越发渺小,也越发少了。有的,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只供后人赏鉴。

    现在,北京著名的胡同有最长的东交民巷、最短的一尺大街、最宽的灵境胡同、最窄的钱市胡同、最悠久的三庙街、拐弯最多的九弯胡同,还有外国人游胡同必去的南锣鼓巷、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大栅栏街,以及明末清初著名“红灯区”八大胡同。这些胡同分布在宣武区、西城区、东城区等北京中心城区,交通便利,外国友人如果有不清楚的,北京人都会热心地做引导。

    黄涛说,“胡同、四合院,为北京保存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古朴。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它们的魅力,无疑是永恒的。”

责编:zk

分享到: 6.02K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