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助手的搀扶下,杨振宁走上了在云南师范大学礼堂举办的“科学大讲坛”,尽管年逾八十,但他的谈吐仍清晰可辨,而他的夫人翁帆也静静地坐在台下,跟听众一起分享杨振宁带来的一场精彩演讲。 在演讲中,他自曝弱点,称自己不会做试验,整个演讲生动而幽默,台下听众听得如痴如醉。
从法拉第
一直讲到吴健雄
在云南省科技厅领导和主持人致辞完毕后,杨振宁在讲台后坐下,开始了题为《物理学的诱惑》的演讲:“很多人认为物理学是很难很难的学问,其实不然。研究物理学的动力是好奇心,有了好奇心,钻研物理就不难了,而研究的结果可以改变人类的生产力和福利。”杨振宁的声音不是特别大,但很清晰。
接着,杨振宁就用准备好的幻灯片,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故事开始,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程。台下的听众逐渐被吸引到了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中来。接下来,他又从麦克斯韦讲到了吴健雄宣布在β衰变中宇宙不守恒,再讲到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以及和李政道的合作等。在最后再次讲到吴健雄时,他为吴健雄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感到惋惜。在讲到精彩之处,台下发出阵阵笑声,听众数次为他的精彩演讲鼓掌。
“‘历史上中国曾扮演世界文化领袖的角色,当中国从她目前的浴血革命时代走出,重新担任她的历史角色以后,她对未来世界物理学微粒学有多么大的贡献。’在2008年的今天,全世界都看得很清楚,中国正在走向垂直担任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角色的时候,我希望在座的年轻同学再看看 Emilio Segre所进的这句话,对于历史的发展多一些了解。”杨振宁引用物理学家Emilio Segre的话,在掌声中完成了演讲。
是左撇子
捏只鸡被当成藕
演讲中,杨振宁还说起了自己的弱点。在西南联大念物理的时候,他所学是理论物理,没有条件可以做真正的实验。1945年8月29日,23岁的杨振宁从昆明飞往印度,然后乘船过红海、地中海和大西洋,来到纽约。从哥伦比亚大学到普林斯顿,再到芝加哥大学,才最终找到战时因为参与原子弹研制工作而行踪被保密起来的物理学大师费米。经费米推荐,杨振宁得以成为美国氢弹之父特勒的学生。为了能弥补做实验少的缺陷,杨振宁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就写了一个实验的博士论文,之后就要求做实验,并做了20个月的实验。
“这20个月的实验给我自己一个自我认识,就是我这人是不会做实验的。凡是我动手做的事情里面都会有问题,以至于我的同学最喜欢讲的话就是,哪有爆炸哪就有杨振宁。”由于自幼便是左撇子,杨振宁好不容易才被母亲纠正过来。关于他的笨手笨脚有个笑话——杨振宁小时候曾用泥捏了一只鸡,拿给父母看,杨武之夫妇为了鼓励他,夸奖说:“这支藕做得真不错哦!”
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最初的研究工作并不太顺利,虽然师长们对他的见识非常欣赏,但缺乏动手能力却成了杨振宁的弱点。1948年初,获知杨振宁在实验室不顺经历的特勒给他提了个建议:转攻理论物理学。
“所以到最后我懂了,我不能够做实验,而得乖乖的回来做理论。我曾经说,我的很多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做这个决定是物理学的幸运。”杨振宁说自己讲这个故事是希望每一个年轻人能够及早发现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这对其今后的发展会有很好的帮助。
当然,杨振宁也觉得在方方面面都能做好是很幸运的事情。正如他所说,生物学在上世纪50、60年以前比较简单,现在复杂了。当今每一个领域里都有理论和试验的分区,生物学里没有物理学里分的厉害,现在有很多人之所以非常成功,是因为他们是既做实验又对于整个生物理论结构有深切的认识。“所有的科学必须在实验上,这是从近代科学萌芽的时候,很多无物理学家加重讲的,大家都绝对可以接受的。科学所以这么成功,道理就是没有离开这个基本的精神。”对于现场听众提出的脑力研究和动手实验的关系问题,杨振宁这样回答。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