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宜昌高新区聚焦新产业、新技术、新动能 打造全球一流硅碳负极产业园区

新闻中心 > 湖北频道 > 要闻

2025-04-14 07:33 来源: 三峡日报
【字体:

  眼下,新能源电池产业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

  今年,宜昌高新区围绕硅碳负极这一新兴产业,通过精准招引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吸引带动更多配套型项目落地,打造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布局功能完善的硅碳负极产业园,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聚焦项目领航 产业加速落地

  “目前项目土建进入攻坚阶段,预计6月可试产。”4月9日,记者来到建设中的匠芯新材料项目,企业负责人杨士平对一期项目在今年投产充满了信心。

  湖北匠芯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专注于高能量密度锂电池用硅碳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也是宜昌高新区第一个开工的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企业计划投资10亿元,通过两期项目建设,推动新型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落地。

  “接下来我们将紧锣密鼓地安装、调试设备,为实现一期项目年产500吨硅碳负极材料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杨士平表示,年底企业计划启动二期项目建设,规划年产能将达到3000吨。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今年宜昌高新区硅碳负极项目签约、落户、开工不断:1月10日,晟皓电子级硅烷及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在白洋工业园开工,总投资约56亿元;1月16日,宜昌高新区与洛阳联创锂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10亿元的新能源电池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落户。

  “围绕硅碳负极产业链的上下游,目前已有六家企业落户宜昌高新区,我们还在积极对接、招引该行业的其它龙头企业。”宜昌高新招商投资有限公司罗杨博士告诉记者,“以行业领军企业为引领,打造一个产业特色鲜明、集群优势明显、布局功能完善的全球一流硅碳负极产业园区。”这是宜昌高新区的目标。

  聚焦技术创新 新旧动能转换

  宜昌高新区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硅碳负极产业?

  硅碳负极材料被业界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下一代电池材料。可广泛应用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3C数码产品、家用电器和机器人等产品上。

  “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电芯为例,相比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能量密度成倍增长,可更好满足车辆长续航的市场需求。”银硅(宁波)科技有限公司宜昌项目经理胡伟介绍。

  锻造硅碳“芯”引擎,跑出转型加速度。

  这家来自浙江的企业,正在宜昌高新区投资建设年产2000吨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我们引入了目前行业内最新的气相沉积硅碳技术,具备优异的循环次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安全环保性能。”胡伟表示。

  伴随新技术应用,硅碳负极材料的技术瓶颈逐步突破,主流厂商产能加速落地。业内人士分析,2025年或将成为硅碳负极放量元年。

  瞄准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宜昌高新区加速推动传统化工产业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迭代,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一组研究数据表明: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池出货量将达到4100GWh,届时硅碳负极材料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8万吨。正是看准这一产业的良好前景,宜昌高新区将硅碳负极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计划到2030年实现硅碳负极材料年产能15至20万吨,产值规模600亿元,新增税收超30亿元。”罗杨介绍。

  聚焦要素配套 园区生态优渥

  “放眼全国,像白洋工业园这样适合硅碳负极产业发展的化工园区非常少见。”这是匠芯选择落户宜昌高新区的原因,也是其他企业的共同心声。

  看配套——

  硅烷是生产硅碳负极材料的主要原材料,在白洋工业园,和远气体年产5000吨硅烷项目已经投产,最终将形成年产6万至8万吨硅烷总产能;晟皓电子级硅烷及硅碳负极新材料项目正在建设,规划硅烷年产能15000吨。

  “在同一个园区里,为硅碳负极产业配套了原料气体的‘双保险’,完备的要素保障,让宜昌高新区承载硅碳负极产业更具优势。”罗杨和同事们围绕硅碳负极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时,上述优势最能让对方“心动”。

  看安全——

  在白洋工业园田家河片区,从宜化到和远再到匠芯的公共管廊正在建设,待其完工后,硅烷气体可通过管道,从和远生产线输送到匠芯生产线,实现“点对点”传输。

  硅烷等气体受危化品管控,用车辆运输风险大,宜昌高新区通过配套建设公共管廊,实现硅烷气体管道传输,并进行尾气回收,大大降低了硅碳负极企业运营风险。“为我们将来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杨士平说。

  看成本——

  目前,在宜昌高新区已经形成了“硅烷气—硅碳负极—新能源电池”的一体化产业链布局,上游原料不出园、下游市场在“门前”,园区内企业就近采购,降低了物流与生产成本。

  沃土培育良种,产业拔节生长。

  “依托这些优势,我们将加速推进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关联产业集聚,打造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产业生态圈。”宜昌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付伟 通讯员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