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首页湖北

公安县葡萄全国闻名 曾被认定为“葡萄种植禁区”

2013-07-15 09:24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湖北日报讯 记者 罗序文 通讯员 陈念祖 夏峻)

  公安的葡萄熟了

  火热的7月,从荆州沿207国道前往公安县城,路边树荫下农民叫卖着新鲜葡萄,其背后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

  公安历史上不产葡萄,还被专家认定为“葡萄种植禁区”。可公安农民不信邪,“无中生有”地种出了葡萄,不仅全省第一,还全国闻名。

  天心眼村

  公安县农业局总工罗功成说,曾有农业部专家断言,长江中下游是葡萄种植的“禁区”,气候条件不适宜葡萄生长:5月至8月是葡萄生长成熟期,此时长江中下游雨水密集,导致病虫害多。

  那么,位于“禁区”中的公安县,为何又把葡萄给种起来了呢?

  公安葡萄起源于埠河镇天心眼村,肇始于6个农民。

  前天心眼村支部书记朱祖发回忆,1988年,老支书徐启春等6人从安徽引进葡萄回来种。之前,当地农民一哄而上种植柑橘、草莓、梨子等,都失败了。“他们胆子大,敢闯敢试。”朱祖发说,当时不懂技术,他们就到处拜师学艺。第二年,葡萄长出来了,一亩收入2000多元,比种棉花强。

  从此,葡萄在天心眼村扎下根。慢慢地,公安县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7.2万亩,覆盖1万多农户,产量达12万吨,产值超过6亿元,卖到了全国各地。

  两种人

  分析公安葡萄“无中生有”的原因,罗功成说,靠的是技术进步和品种改良。随着技术革新,“藤稔”等抗性较强的品种研制出来,得到推广。此外,种植能手、经纪能人对公安葡萄功不可没。

  埠河镇东风村种植能手何义芳两次引领公安葡萄种植风潮。一次是避雨棚,一次是钢架棚。以前露天种葡萄雨水多、虫害多、打药多,何义芳就摸索用薄膜搭棚遮挡雨水,有效防止了病虫害。后来何义芳又率先使用钢架棚,还在葡萄上套袋,避免农药打到葡萄上。种出来的葡萄果型好,色泽漂亮,上市早,1亩大棚最高卖出3.8万元,超出露天的一倍。

  经纪能人谢为中对两件事念念不忘。一件是2004年外地客商到天心眼村收购葡萄,遭到本地贩子威胁。谢为中获知后,立即组织货源,保证客商满载而归。另一件是2008年他到星河村收葡萄,临走时一位老婆婆对他感激地说:“谢谢你,昨天别人收的是1.2元,今天你收的是1.8元。”头件事,让谢为中开始做经纪人,决心把公安的葡萄卖出去。第二件事,让谢为中认识到卖葡萄还要为农民着想。很快,公安500多名葡萄经纪人在全国建立了销售渠道,与全县1万多农民一起致富。

  埠河镇副镇长肖明柱认为,种植能手抓好了质量,经纪能人打开了销路。公安农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赢得了市场。

  一个道理

  肖明柱说,以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让地方政府教训深刻。现在种葡萄,政府不插手,让农民自己干。

  荆秋缘葡萄专业合作社社长刘军介绍,邻县有个村以前也种葡萄,几乎和公安同步。当地政府介入深,财政拿钱拆房子、修沟渠路,成立公司,统一管理,干得轰轰烈烈。可2003年销路不好,农民都把葡萄交给政府,政府只好倒进长江。他们从此不种葡萄了。

  肖明柱说,政府“种给农民看”,比“带着农民干”更好。荆秋缘葡萄合作社就是政府“种给农民看”的地方。

  在荆秋缘百亩大棚基地,可看到60多个葡萄品种。刘军介绍,当前公安葡萄95%以上都是“藤稔”,品种单一,今后还可能出现滞销。为预防这些问题发生,政府就在基地投入资金,进行万亩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建立全省葡萄科研中心。

  刘军说,公安葡萄发展壮大充分说明,农民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政府的职责是做好服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责编:刘娅

分享到: 6.02K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