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村民陈华谦捧着一株花生苗,一亩多的地存活的花生苗只有十几株 记者戈昊怡摄
“现在正是犁耙水响的春耕时节,农民们却不能插秧,大家怎能不着急?”昨日下午,红安县水利局防汛抗旱指挥办公室主任彭双林,指着大片干涸的农田说。
带着记者在田间地头实地探访时,彭双林介绍,红安地处丘陵地带,本来就“十年九旱”,而今年尤其严重,“从去年冬天以来,红安基本没下过一场透雨。特别是今年开年至今,降雨量明显偏少,近段时间气温又持续偏高,土壤失墒很快,全县旱情是20年来最重的,给群众生活、生产带来很大困难。”
降水量仅去年同期1/43万口塘堰近一半干涸
据水文站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今,红安县总降雨量为73.8毫米,比去年同期的256.3毫米下降182.5毫米,比正常年份的461.3毫米下降387.5毫米。
目前,该县3万口塘堰近一半基本干涸。尽管全县各类水利工程的总蓄水量约2.8亿余立方米,但134座小型水库的蓄水量比去年同期减少450万立方米。“水库首先要保证群众饮水,在此基础上,我们10天前已开始放水抗旱。但全县63万亩农田,只有39万亩有灌溉保障。”彭双林说,该县抗旱工作还有一些“硬件”困难:有的中型水库刚刚加固蓄水不足,有的抗旱水泵使用多年老化失修,有的抗旱支渠淤塞严重。
一亩花生地仅10株绿苗水田布满2厘米宽裂缝
昨日下午,记者驱车从红安县城出发,穿梭于田间公路,只见沿途水塘大多干涸,大片农田难觅绿色,没有一处稻田插了秧。
在七里坪镇典明村,村民陈华谦家门口的池塘已经见底,依赖该塘灌溉的百亩农田和菜地受灾严重。
61岁的陈华谦蹲在自家的花生地里,默默用手刨着土,刨到20多厘米的土层下仍不见一点湿气。半个月前,他种下一亩多花生,但因久旱无雨,基本没有发芽,地面上只有10来株花生苗。
他说,往年这个时候,花生播种后5天就能长出幼苗。“现在只盼早点下雨……”说着,他双手叉腰,抬头望望晴空,叹了口气。
附近不远处是村民蔡国平家的稻田,在烈日的炙烤下,田里布满2厘米宽的裂纹。45岁的蔡国平边说边摇头:“20多年来,头一次碰到这么严重的旱情。去年这个时候,田里的水没过了小腿,早稻也插上了。看来今年赶不上种早稻了,如果干旱继续下去,只怕种中稻也来不及……”
水井见底村民饮水困难2里外小河成唯一水源
“有女不嫁郑必高,柴难砍,水难挑。”这是流传在红安县七里坪镇的一句民间谚语,形象描述了郑必高村曾经的恶劣生存状况。虽然现在农户们纷纷挖了水井,但旱情再次给该村的饮水带来困难。
据介绍,郑必高村是红安县最大的自然村,有300余户、1600多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全村共挖了10口水井,但从去年底开始,这些水井的水位持续下降,至今大多已基本干涸。
目前,该村村民用水几乎全靠河水。每天,他们用小车推着大塑料桶,到一公里外的一条小河打水,再沿着崎岖的山路拉回家。
3月14日,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带领该市多个部门负责人,到郑必高村指导扶贫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尽快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4月26日,黄冈市及红安县移动公司来该村慰问,计划扶持20万元,帮助完善村级公路、饮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类似郑必高村这样面临饮水难的村子,在红安县还有不少。如滠水河基本断流,上新集等乡镇发生人畜饮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