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学期,她新接手了一个五年级的班级。不多久,她就发现,班上一名成绩不佳的女生特别喜欢买东西,每天下午放学时,她的抽屉里都是一堆东西:零食、玩具、文具……有的开封了,有的还未打开。
后来,班干部告诉郑老师,同学们都称这名女生为“购物狂”。郑老师也发现这样的情景:一下课,这名女生就冲出教室,直奔学校小卖部;不一会儿,女生就抱着一堆东西走进教室。
郑老师说,该女生在班上没有什么朋友,总是独来独往,平时在班上愁眉不展的,但一到小卖部,她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满眼的喜悦。被老师教育了数次后,女生仍然喜欢往小卖部跑,好几次她在小卖部看到郑老师,吓得往柜台里躲。
在与学生家长交流中,郑老师得知,女生来自一个重组家庭,父亲和继母平时对孩子管教很少,但零花钱只要孩子要,他们就会给。每个月孩子花多少钱,他们没怎么统计,但一般不会少于600元,“只要孩子不逃学、不学坏,想买什么就让她买吧!也花不了大钱!”
上周采访时,面对记者的女生像只受了惊的小兔,闲聊了好半天,她才平静下来。她告诉记者真实的感受:“每当我捧着一大堆吃的玩的进教室时,同学们都会看着我,很羡慕的样子,我蛮喜欢那种感觉……”女生咬着嘴唇说,她的成绩不好,同学们都不怎么搭理她,当她是透明的,但只有她买回东西进教室时,所有同学的目光才会投向她。
就这样,四年级下学期时,女生爱上了买东西,而且量越来越大,她消耗不了就把东西送同学。班上不少同学都吃过她的零食、玩过她的玩具,跟她的关系改善了许多。但没多久,同学们就又疏远了她,她买来的东西居然送不出去了。
女生说,每回购物时她都会很兴奋,就好像自己的作业得了“甲”一般。但遗憾的是,这种兴奋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使得她不得不再次往小卖跑,去找寻兴奋感。
对此,武汉大学特聘心理学教授尹邓安称,小学生“购物狂”现象说明孩子渴望被认同。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她体会不到的成就感,却在购物中找到了,“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有必要拉孩子一把,方法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重视,去认同、赞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责编:陈明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