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尧 (作者单位为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肩负重大历史使命。近年来,武汉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杭州、深圳、广州等先进城市相比,在发展规模、产业结构、根植性等方面仍有差距,加快创新、发展、壮大的空间仍然较大。对此,省市高度重视,积极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厚植沃土。
近期,《武汉市加快培育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方案》《武汉市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陆续出台,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未来,仍需继续大力厚植沃土,激发民营经济创新动能与发展活力,坚定不移支持民营企业茁壮成长。
■ 找短板,补短板
进一步明晰武汉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方向与空间,补齐短板。对比分析武汉与杭州2023年民营企业100强榜单,武汉民营经济的短板不足和成长空间清晰可见。
一是大型企业的数量和规模。2023年武汉民营企业100强入围门槛为20.77亿元,不及杭州51.25亿元的一半。排名第一的卓尔控股年营业收入1466亿元,仅为杭州第一阿里巴巴的六分之一。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中,武汉上榜7家,对比来看,杭州高达42家,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第一。
二是企业所属领域和赛道。2023年武汉民营100强中建筑企业25家,占比高达四分之一,而杭州仅12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方面,武汉9家,低于杭州的15家。如果按照偏向传统经营模式和偏向新领域新赛道模式进行分类,武汉处于新领域新赛道的民企约在三成左右,而杭州占据近六成。武汉头部民企中处于科创型新经济领域的企业凤毛麟角,而杭州不乏阿里巴巴、蚂蚁科技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
三是企业的根植性与内生性。武汉上榜的外来企业为30家,而杭州的外来企业仅4家,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成为参天大树的。综上所述,武汉民营经济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偏少、创新动能偏弱等不足,既是差距所在,也是潜力所在、空间所在,需要加大力度改革创新,把握机遇,补齐短板,竞进提质。
■ 为民营企业成长厚植沃土
民营企业茁壮成长需要肥沃的制度环境。
一是要以改革优化商事制度为重点,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开办成本、运营成本等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公正透明高效的制度环境。
二是依法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坚决破除在要素获取、审批许可、经营运行、项目招投标等领域存在的隐性壁垒,保障民营企业的平等竞争地位。
三是规范市场监管执法,充分发挥免罚轻罚制度的“稳定器”效应,营造良好的市场预期,减轻民企负担。健全完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避免过度干预和扰乱市场秩序,释放民营企业发展活力。
■ 以企业家精神激发创新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明确要求。
促进民营企业茁壮成长,一是要培育集聚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企业家,强化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使命和责任担当,不断提升企业家群体在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具备国际视野等方面的品质,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二是大力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激发企业家们勇于创新、持之以恒,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三是加强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优秀企业家的宣传报道,提振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能动性。
四是塑造民营企业推动科技创新的市场主体地位,支持民营企业充分依托武汉科教资源优势,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新业态新模式,将武汉比较优势加快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组建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平台,组织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精准对接企业科技需求与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转化需求。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的民营领航企业,推动一批有潜力的本土企业崛起,引领相关行业的持续创新。支持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大型企业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进行资源共享和互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支持初创型企业进行跨界创新、自由发展,鼓励不同领域的企业进行合作创新。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