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琦芳 (作者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春天行进在城市中。武大樱花大道上,簌簌飘落的花瓣与年轻学子的书页相映成趣;洛阳牡丹园中,姚黄魏紫的国色与汉服少女的裙裾交相辉映;上海高架桥两侧,月季花墙在车流间织就流动的春天。当赏花经济突破千亿规模,这场席卷全国的城市“花事”超越了单纯的经济现象,成为现代城市文明转型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赏花经济”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从樱花、郁金香到油菜花,各地赏花活动层出不穷,吸引着游客,也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赏花经济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从餐饮、住宿到交通、文创,甚至是农业经济,花卉景观的勃勃生机带动了整个城市经济链条的增长。
“让城市成为花园”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增长,还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和人文关怀。城市在经济指标与幸福指数同频共振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回归本质,它不再是单纯地彰显经济实力的竞技场,而是滋养生命的生态系统。从花海点缀的街道、社区庭院到各类文化活动,现代城市正在逐步转变为满足人们精神和情感需求的多元空间。
理想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它应该是一个能让人们安居乐业、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诗意栖居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们渴望的不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而是能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忙碌中感受美好的生活环境。因此,打造“花园城市”不仅是一种景观工程,更是社会价值的体现。
从根本上讲,城市发展服务于人的需求,人文关怀是城市发展的最高目标。正如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所说:未来城市的使命就是把人类的最高利益放在他全部活动的中心地位,把支离破碎的人性人格重新统一起来。当花香四溢的公园成为日常,当城市街角常见缤纷色彩,这样的城市才真正拥有温度,才真正适合人们生活。赏花经济的火热,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缩影,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长久之道,而让“我们的城市是花园”,则应成为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长期努力的方向。
城市发展正经历从生存需求到归属需求,最终指向自我实现需求的演化过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城市向着生态文明转型,是惠及全体人民的事业,这种探寻新时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人”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体现了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中国古代同样有花园城市的建设理念,千百年来,畅游于“山水田园”、安身于“桃源仙境”一直是中国人的城建理想,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对于花园城市的建设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城市规划应当更多地关注自然景观与城市空间的融合,认识人、城市、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让花草树木成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建构永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当春天再次降临,我们在花海中感受生活美好的同时,也期待更多城市在四季更迭中,都能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花园。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出门见花,举步闻香”不再是节令性的馈赠,而成为城市生活的日常韵律。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