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吕宏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要统筹好三大关系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4-10-15 09:1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吕宏山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改革的重点难点,凸显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引领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决定》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决定》中序次最前、分量最重的部分,本身就鲜明彰显了其突出的地位和“牵引”的作用。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紧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统筹好政府和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 “牵引”强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 重要性和引导性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史,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主轴,我们的改革首先就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并逐步延伸到其他领域。

  过去我们讲“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协同推进其他各方面改革,形成强大改革合力。此次三中全会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牵引”与过去“为重点”的提法从内在讲是一脉相承的,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头的质量大,才能带动列车跑得快,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从重要性和引导性而言,“牵引”的提法更加突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传导作用,也更加注重了改革的系统性。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牵引首先表现为“重点”。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部署各方面改革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抓重点带全盘。

  其次表现为“先导”。壹引其纲,万目皆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发挥其牵引作用,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协同推进,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三是“协同”,随着改革触及更多利益矛盾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迫切需要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的改革,实现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发挥牵引作用。

  ■ 统筹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个核心问题,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它以信息技术领域加速突破,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应用科学领域不断发展,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是整体性、系统性、全方位的技术跃升。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统筹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之所以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因为这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围绕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持续探索、总结经验、深化认识。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要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健康发展,发挥其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无效流动。其次,要持续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后,要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政府治理效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统筹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是不要政府起作用,而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同时确保政府宏观调控不缺位、不越位,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良性互动,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最后,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强了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 统筹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需要通过推进改革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广需要、更多期待和更高向往,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统筹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依然是经济建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前提基础,为其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和强健的内生动力,并引领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变革;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指向。在新时期,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力打通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切实破除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要着眼社会建设的短板弱项,特别是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统筹好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调整,地缘政治危机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一时期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骤升。面对这些机遇挑战,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深刻认识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胸怀两个大局、着眼全局谋划,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国家安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发展与安全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二者之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在新征程上,一方面,必须统筹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与安全这个“头等大事”,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另一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好经济安全,特别是加强粮食、能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等重要领域的安全保障,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首先,保障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减少经济波动对社会的冲击,避免社会风险动荡。其次,增强国家的战略定力和综合国力,保持人民的信心。最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减少对外部技术与市场的依赖,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权,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