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金妮:大学生如何拥抱人工智能时代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5-04-02 15:35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金妮 (作者单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日,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发布的R1大模型一经问世即掀起世界级风暴,标志着中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下,大学生该如何面对,高等教育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

  人工智能(AI)技术不仅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更对学生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参与提出了全新挑战。一方面,随着AI技术的介入,如VR仿真教室、智能算法推荐、数字孪生等,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支持。另一方面,技术赋能的背后也隐藏着主体性削弱、算法偏见、道德物化、情感连接弱化等风险。对于大学生而言,人工智能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青年学生需以“能力为重、价值为先”,在技术赋能中保持主体性,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提升数字素养、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积极探索深度学习和无边界学习,以此来拥抱这一时代变革。

  ■ 掌握主动权,避免过度依赖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在各行各业迅速应用,同样渗透进了高校校园。有调查显示,美国89%的大学生使用ChatGPT完成作业,而DeepSeek的对话机器人更以每分钟处理2000条指令的速度进行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严重冲击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人的主体地位在强烈的技术导向下正逐渐弱化,智能工具的便捷性进一步助长学习惰性。

  因此,高校大学生应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合理利用技术工具,平衡工具使用与独立学习。例如,在基础性任务中借助AI提高效率如数据整理、资料搜集等,但在需独立思考的环节中减少依赖如论文写作、案例分析等,自主构建核心论点与逻辑关联。此外,还需警惕数据陷阱,定期反思学习目标与价值观,主动探索多元领域,防止被技术“标签化”束缚;还可通过数据驱动和反哺提升元认知能力,如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和潜力方向,实现“读懂自己、发现自己”。

  ■ 打破学科壁垒,培养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

  人类的创新活动主要是依赖三种知识:默性知识、交叉知识和实践知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社会从人工生产向智能生产的转变,形成了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5G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突破,这些新鲜事物的出现不仅与信息科技学科密切相关,而且与人文社科联系也很紧密,这对构建学科更融合、知识更复合、创新能力更强的新型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

  因此,高校大学生应强调跨学科的研究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如积极利用AI技术拓展学习和实践的边界,按照学习主题或者学生兴趣,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并生成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单一知识内容局限,主动涉猎不熟悉的领域,创设动态、可控的智能交互,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开展协作沟通、问题探究和实验验证,在“人际+人机”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和综合抉择的勇气与担当,发展社会性情感和创造性思维。

  ■ 提升数字素养和伦理意识,守护科技向善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当前,人工智能和数字信息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正成为一把“双刃剑”,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垄断科技成果、维护军事霸权、独享发展红利,形成道德伦理与技术创新的对立,本质上是一种“技术异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和伦理风险。有别于西方的资本逻辑,我国坚持以“人民中心”超越“资本中心”,以共建共享指向未来美好生活,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强调技术创新必须与道德进步相一致,提出人控制技术、劳动支配资本的时代课题,指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解放人类劳动,实现人类幸福。因此,高校大学生应培养“科技向善”的责任感,在寻求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同时,坚持道德原则和伦理原则,守好底线,充分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制度优势,避免出现如数据隐私泄露、算法歧视等问题威胁学生权益。此外,中国独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推动科技伦理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青年学子应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重视人文素养与价值观塑造,避免因技术依赖导致情感疏离或伦理失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的和谐发展,不断提升数字素养和伦理意识,成为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关怀的智慧人才。

  ■ 转向深度学习,注重实践与批判性思维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本质上是顺应技术范式革命的必然选择,这一转向不仅是工具迭代,更是认知方式的跃迁。具体涉及教育场景、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育人理念等领域的变化,面临“从标准化到智慧化”的转型。简单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学习难以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劳动者需要具备深度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阶能力和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挑战。

  因此,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核心力量,亟需主动调整思维方式和能力结构,从“知识记忆”到“问题解决”,注重培养更深层次的实践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聚焦机器难以替代的能力,如创新思维、情感沟通、跨学科整合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培养探究与实践、评价与创造能力,强化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创造性表达,善用思维导图、辩论工具等辅助深度思考,避免成为“只会答题的机器”。

  ■ 拓展无边界学习,链接社会与全球资源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正在重塑社会结构和职业需求。根据世界经济论坛预测,2025年50%劳动者需技能更新,拓展无边界学习、链接社会与全球资源是当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利于突破传统教育局限,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全球胜任力与跨文化素养,激活社会资源网络,推动创新生态,是教育范式和社会协作模式的革命。

  无边界学习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物理边界、学科边界和资源边界的限制,从学习方式、能力培养到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调整,个体得以在“知识信息化”时代实现自我进化,社会则能更高效地调动智慧应对复杂挑战,通过开放、协作和共享的方式整合多元资源,打造出善于连接、整合与创造的学习生态系统以提升竞争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高校大学生需以问题为导向,将课堂、社会、全球资源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工具箱”,在开放协作中塑造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包括善用数字化平台,扩展知识边界,链接社会资源,实践驱动学习,构建全球学习网络,提升国际视野,实现“主动链接”与“动态进化”的有机结合。人工智能时代不可逆转,但其最终形态取决于人类的选择。高校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需以主动姿态拥抱技术变革,既善用AI提升自我,又善以人文精神驾驭技术;既享受数字叙事的便利,又捍卫思想自由的价值,这不仅是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存策略,更是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唯有如此,才能在技术浪潮中锚定方向,成为兼具创新力与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