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倩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强调了文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战略作用。
在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会有不同的要求。过去,我们较熟悉的“科技赋能”“数字赋能”“生态赋能”“政策赋能”等,就是新的要素源源不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同理,文化赋能也是发展进入到某一阶段的时代产物。
■ 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演进历程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始终把文化作为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因素、重要力量源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党对于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交融、转化、促进的规律性认识,也呈现出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单一维度到多维度逐步深化的过程。
简单来说,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一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阶段。从2012年到2022年,这段时间,国家层面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初步开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探索,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但关注重点仍主要集中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等方面,文化和经济的结构性互嵌还不紧密。
二是融合发展阶段。从2022年到2024年,这段时间,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影视去旅行”等成为新的时尚潮流,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新业态新场景层出不穷,文化和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态势愈发明显。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三是文化赋能阶段。去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作用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强调要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强调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等等。文化越来越以一种复合型创新要素的形态融入经济活动之中,赋予相关产品和产业链以文化内核、文化精神、文化价值,赋予传统消费场景、消费市场、消费体验以新的文化创意、文化形态、文化属性,赋予拉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的新动能新活力新潜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带来的综合效益持续彰显。
■ 时代呼唤“文化+”发挥更大效能
去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6%;经营主体31万家,同比增长4.7%;国内旅游规模和总花费分别为56.2亿人次、5.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7.1%,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近年来先后成为“顶流”的马面裙、“簪花围”、《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创意元素赋能带动相关行业,既丰富了当下生活,又造就了经济发展的亮点热点。
那么,“文化+”为何能在此时迸发出如此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呢?究其根源,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向高收入国家跨越、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新阶段,发展条件、增长模式和社会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在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上的重要作用不断凸显。具体来说,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新”。
一是文化消费日益成为扩大内需的新引擎。面对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剧、外需不稳定性上升等挑战,进一步挖掘国内需求潜力、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必然要求。其中,文化及文化产业因渗透性、扩散性、关联性强,具备与其他产业开展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有利条件,在扩内需中显现出巨大的消费和投资潜力。截至去年底,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3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已有4亿多人,居民消费结构正逐渐从以工业消费品为主,转变为以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为主,人们普遍更加看重消费体验、新鲜感和社交属性,渴望通过消费实现审美表达、社群归属与文化共情。这些都为激活消费潜力、推动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更强活力。
二是高品质文化产品日益成为群众的新追求。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跃迁,通过活化千年文脉、挖掘文化富矿,能够更加有效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追求,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近年来,从吃的、穿的、用的,到看的、玩的、藏的,越来越多的文化元素全面赋能融入各行各业和百姓日常生活,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清明上河园等兼具文化内涵和互动体验的项目备受青睐,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主动以“文化叙事+设计赋能”的方式创造了大量新的经济增长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精神刚需”,表达着人们对个性化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三是文化经济日益成为政策供给的新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和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近年来,围绕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并多次在重要会议文件中予以强调,以期能够最大程度发挥文化赋能、带动经济的作用。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则先后对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等作出部署,前不久还专门就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制定印发相关文件。可以预见,未来数年,还将探索制定更多融合互促的有效机制,不断推动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共生共荣。
■ 写好文化赋能这篇“大文章”
总的来看,文化和经济的日益交融、相互渗透不是偶然的,背后是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同频共振,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应看到,虽然“文化+”持续升温、单一爆款产品不少,但热度和品牌效应“长红”的却不多,形成产业规模的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方面的巨大潜力,不断夯实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
一是加强长期规划引领。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文化因素深度介入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加强与国家各项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对接,是未来五年推动文化和经济深度融合、彰显“文化+”赋能效应的战略之举。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各地文化资源丰富,但禀赋不尽相同,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一城一策”“一地一策”制定具体发展规划,既争取更精准的政策支持、充分为发展赋能,又防止在文化产业布局、文旅产业发展上出现同质化倾向、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二是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一方面,围绕提高产品供给能力、创新消费业态场景,虽然此前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但关键是文化产业和相关经营主体必须积极适应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升级的新趋势,以产业思维统筹考虑产品设计、加工和服务等各环节,带动周边产品开发,更好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需求,以及“情绪消费”“体验消费”等。另一方面,新的需求也成为文化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只要找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点,就能用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激发文化消费潜力,最终在文化经济领域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三是促进深度融合发展。当前,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领域融合程度较高,与一些很受欢迎的沉浸式演出、沉浸式体验也结合紧密,有力拓展了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空间,增强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动能、文化效能。必须看到,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要树立“大文化”理念,跳出“一亩三分地”思维,不断聚合整合更多领域资源力量,推动文化与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城乡规划等有机融合,切实增强“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和持久力。特别是要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企业与科技的结合,培育壮大数字创意、线上演播、数字娱乐等新型文化业态,加大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利用力度,推动文化经济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