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筑“双巢” 引院士邓子新回归
邓子新,著名微生物学家,之前任上海交大生命科学院院长。半年前,邓子新的去向便在业界备受关注,武大校园BBS上有消息说他会来武大,也有其他消息说他去重庆大学任校长。
6月3日,邓子新从上海直飞武汉,下午便入主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室会客,本报记者闻讯前往。当日15时,53岁的邓子新握住记者的手,婉言谢绝了采访,“此刻不便接受采访,有些事情尚未最终定下来,BBS上的一些传言有些未经核实”。
但记者发现,早在今年5月,武汉大学出版的2010年报考指南上,赫然将邓子新列为武大13名院士之一,还配上了邓院士的照片。武大药学院的简介中也称,“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正副教授37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
6月2日,在武大的一项新闻发布会上,该校教务部部长吴平对此解释,邓已担任武大药学院院长,还未下正式聘书,目前邓的聘书只是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去年8月动工兴建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位于光谷,由武汉大学作为牵头单位组建,市委书记杨松曾表示,该研究院将最大限度地整合生物技术领域的人才、资源,实现规模资源共享。
此后,武大向外界回避了关于邓子新动向的任何信息。
7月28日,武大药学院在官网上悄悄挂出消息:药学院成立了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邓子新院士担任院长。武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为引进邓院士,武大作了一年多努力,请了很多领导出面,才有今天这个结果。
“自己也没想到来这里。”昨日,在光谷忙碌的邓子新院士满脸笑容地回忆了来武汉的来龙去脉。他说,去年底来武汉开会,恰逢武汉获批自主创新实验区,考察九峰生物产业基地给了他很大信心。
邓子新说,目前我国生物产业水平较低,没有做大,影响人才的安置和流动。过去一些高校生物专业的分数线很高,现在分数线逐年降低,也是这个原因。
邓子新表示,武汉地区教育发达,生物方面人才较多,但缺乏整合,他将利用现在的政府平台——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对各高校生物技术方面的优势进行整合,将各种生物力量向社会辐射、向产业辐射,并与上海方面进行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进行良性互动,促进武汉和上海的生物技术发展。
10位顶尖生物人才 追随邓子新来汉
“现在回武大,也是从科研出发。”6月2日下午,邓子新的得意弟子——刚从英国剑桥大学来到武大药学院就职的孙宇辉教授告诉记者,邓院士回武汉,和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大力倡导生物医药产业有关,他也是作为种子选手,被邓老师邀请来的。
1997年至2000年,孙宇辉在华中农业大学攻读邓子新的硕士。2000年,邓子新离开华农,赴上海交通大学任教,为了追随恩师,硕博连读的孙宇辉选择退学重新报考,再次成为邓子新的博士生。
孙宇辉透露,今年春节时,邓院士和他聊了很久,希望他回国,但没想到是来武大,最终,孙宇辉接受了老师的邀请,还放弃了今年就可以拿到的英国绿卡。
关于薪酬,邓子新和孙宇辉都未提及,但孙宇辉称:“最佩服老师非常强的事业心,老师来武大,绝不是因为物质,上海交大生科院是邓老师白手起家干起来的,还给了一套三层楼的房子,一切都步入正轨了。”
据悉,不久后,邓子新的另两位学生——就读于哈佛大学的博士后陈实、就读于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刘天罡,也将追寻老师一起来汉,分别从事生物原料、神经药物方面的研究。
而到今年年底,共将有10位顶尖生物人才在邓院士的邀请下,从世界各地汇聚武大。
对于追随而来的“粉丝”,邓子新坦言,当中有些曾是自己的博士生,主要是私下做了些工作。
著名微生物学家,1957年出生于湖北房县,198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1987年获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分子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在微生物代谢途径与代谢工程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责编:陈珂)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