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元新建吉庆街难聚人气
(长江日报 记者蔡木子 实习生刘俊波 瞿贝)沿着新吉庆街外街走去,看到的是玉石店、仟吉、85度C……昨晚,几年没回武汉的张志杰不敢相信,眼前就是心心念念的吉庆街:“我是特意带外国朋友来的。有点尴尬,朋友说这里怎么比西方还洋气?”
昨天晚上九点,华灯初上,新吉庆街里,却已是曲终人散。张志杰向紧邻的老吉庆街走去,这里的排档生意却依然火爆,几乎座无虚席。张志杰径直走向老店“园园”坐下,叫一盘卤花生、两瓶冰啤酒,点一首“麻雀”的成名曲《爱情麻雀》——这才是吉庆街。
“精装馆”难敌“大排档”
新吉庆街沿中山大道而建,与之紧邻,老吉庆街留守百米老街中。入夜后,记者看见,一边人去楼空,一边食客济济,对比鲜明。
来到新吉庆街巴蜀巷子餐馆时,巴蜀巷子店长周杨平正准备关店。“晚上生意不好,最多营业额2000元”,周杨平告诉记者:“这个水平在新街里,还算高的。大多数餐馆一天营业额只有六七千元。”
“晚上9点以后,一般就只有二三桌”,巨浪食坊王辉说:“有些客人找过来,好不容易上了楼,看见这么大个地方,就几个人,就嚷着好压抑走掉了。”
新街大多数餐馆陷入亏损。王辉介绍,不算租金每个月已亏损3万元;苏靓食府每月亏4万;家常粤菜老板侯炳云说:“二楼的租金每平方米已是200元,我们300平方米,如果要交租金,每个月就得亏10万元,哪个商户也受不了。”
相邻的老吉庆街状况却大不一样。
记者看见,老街7家餐馆在外摆了百余张餐桌,几乎全部满座。食客们正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艺人们的湖北大鼓和“老男孩”的弹唱在觥筹交错之间流转。
在此一做就是10年的“园园”老板毛双洪告诉记者:“我们只做晚上、前半夜的生意,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营业额能有2万元。不少外地人、外国人还是认可我们这种大排档的气氛。”
外地客难服“吉庆”盛名
来双扬、鸭脖子、吉庆街,池莉的一部小说不但让吉庆街火遍武汉,更成为外地客了解武汉市井文化、享受武汉夜生活的一张“名片”。
但如今的吉庆街,在外地人眼里,却变得有点难负盛名。
昨晚11点,记者看到,艺人小柳和老万还在招揽生意。
小柳凭着萨克斯风,在吉庆街上吹了16年;老万凭着一手琵琶,在吉庆街弹了10年。可生意不好做,不久前,两人组成了“老三届”乐队,每天前半夜穿梭在新吉庆街,后半夜混迹在老吉庆街。
“热情的沙漠、好汉歌、冬天里的一把火,一首接一首,一个桌子连吹10首不带歇”,讲起自己的光辉过往,小柳掩饰不住兴奋:“原来的吉庆街,有点好玩、有点疯狂。”老万说:“新街环境整高雅了,但人拘谨了,有客人说,这不是吉庆街了。”
在老吉庆街,记者随即采访了10位外地客人。其中,竟然有6位都是到新吉庆街“踩点”后又折回老吉庆街的。来自郑州的商人郑老板说:“理由很简单,新吉庆街那样的餐饮在郑州也有,为什么要到吉庆街吃?”
一位经常“混迹”于吉庆街的处级干部告诉记者:“以前,常常会带北京、上海来的官员、老板们去吉庆街吃饭。因为这里的气氛是平等的,大家瞬间没有了级别之分,交谈变得很轻松。”
新吉庆街于2011年11月开始营业,一期就耗费5亿元巨资打造。但营业半年来,人气一直不温不火。
“吉庆街的‘魂’就在出店经营、艺人表演。在这两点上,新吉庆街都还有提升的空间”,江岸国资公司副总经理廖建斌也坦言:“现在,不管是武汉市民,还是我们都认识到,吉庆街必须出店经营。但怎么出店?肯定和老吉庆街不一样,现在我们正在研究方案”。
廖建斌透露:“初步考虑,新吉庆街出店经营以喝咖啡、酒水、吃小吃、凉菜为主的休闲业态,建成通透式的路边酒吧。但考虑到餐厨垃圾污染等问题,不会以中餐出店为主。或集合新吉庆街各家中餐馆的菜谱,汇集成一个点菜系统,放在一楼酒吧区。客人如果点凉菜,可以传下来;如果要吃热菜,可以请上楼,也有聚集人气的作用。
叫一盘卤花生、两瓶冰啤酒,点一首《爱情麻雀》——这才是吉庆街。上图:新吉庆街生意冷清。下图:如今老吉庆街只有7家店铺坚守,但生意依然比新吉庆街要红火得多。
编辑:任斌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