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探秘:杜绝山寨 致力原创
中国自动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宣瑞国:“我们主要从事自动化行业,服务石化和铁路。从过去3年总的情况来看,人力资本的上升速度非常快,平均每年都上升了15%到20%”。他表示:“因为铁路行业的周期性影响,今年铁路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并没有特别多的提升,但是其他的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包括新招聘的大学生,总体的每年上升的成本,还是很快的。”
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苗鸿冰:“对时尚行业来讲,我们更主要的是设计人才和销售人员,时装设计人员的奖金与销售业绩挂钩,人力资源的成本,在比较高端的时尚行业企业中,占的比重不是很大”。
安徽华茂集团董事长詹灵芝:对于工资水平,一是看所处的行业工资水平,“华茂是纺纱织布,那么平均工资就不能和电力、银行相比”。二是企业是否处在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中,即“行业在全球行业里的工资比例是怎样的”,华茂在安徽的员工,每月平均工资2000元左右,是孟加拉国的4倍,是巴基斯坦的2倍。所以这一点,不能用一个比例来衡量,而是与企业在行业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有关。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根据自己的研究调查得出结论:过去3年平均工资增长了15%,有的地方则达到了30%。对于社保,曹远征表示,个人部分为28%,加上住房、医疗等,个别企业的成本达到了46%,其中,内地增幅比沿海还要大。
“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不争事实”,他说。
■关于产能
落后的
才会过剩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指出,我国24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1个产能过剩,对此提法,论坛上各位企业家有不同解读。
詹灵芝:中国年均棉花产量约700万吨,而实际需求大约为1000万吨,因此还需要进口一部分。
宣瑞国:所谓产能过剩,大多表现在钢铁行业,石油、化工还需要进口,铁路一遇春运就会一票难求。
苗鸿冰:自承服装领域市场化很充分,极少大型国企,因此不存在品牌过多、产品积压等现象。
艾路明:只要制度环境足够公平、自由、充分竞争,就不会出现所谓产能过剩,因为企业家会对自己的产能做好估计,谨慎从事,无需政府担心。根据他所观察的经验,很多行业都处于产能不足、竞争不充分的状况。
曹远征:产能是否过剩,要站在全球视野而不是国内角度比较。中国年产1亿吨钢的时候就有人高喊产能过剩,可是现在中国年产钢量已达8亿吨。产能的核心还是在于竞争力,落后的产能才会过剩。
■破解危机
让消费者
对品牌产生敬仰
中国制造业该怎么突破困局,继续引领全球发展?
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董事赵丽娟: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企业也是同样的道理。她不赞成我国很多家族企业做法,动辄喜欢打造“全能企业”。“亚当·斯密在几百年前就提出了社会分工的学说,可是我们很多企业家还在追求做庞杂的复合型企业”,她介绍,自己所在的利丰公司跟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从不企图吞没他们。
“企业家要有专注力,不要满足于做‘差不多先生’。做好了细节,企业自然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她感慨地说。
苗鸿冰:我给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礼拜前,我们去意大利一个奢侈品的总部,到它的总部参观,它有一种方式,让所有参观的人感到尊重和敬仰,比如说门口有一个很大的铁门,铁门有一个礼兵迎接,还有一个50岁的老头穿着礼兵服装来迎接你。接着,我们参观它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室,有私人教堂,董事长出面,这时候你越参观,你对这个品牌的尊重度也会越来越高。这是一种方式,让所有的消费者或者是参观者,去对品牌产生敬仰,当产生敬仰达到一定顶点的时候,你一定会去购买”。
他还表示,一个品牌的培育需要时间、历史、艺术感和讲故事的能力。奢侈品牌很会讲故事,苗鸿冰告诉大家,“与顾客的交流很亲和,它让你发自内心的尊敬,以至于有时候,你购买它的产品不是出于需要,而纯粹出于尊敬”。
艾路明:只要给企业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冒出好品牌是迟早的事。他解释,所谓的“好环境”,就是政府审批最少,企业能公平竞争。
曹远征: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应该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技术进步。此外,传统的制造业需要被“细分”,“企业自己做不到的,可以外包”。曹远征认为,“有品牌就是好企业。并不是贵的产品、奢侈品就是好产品,双星的产品很廉价,但是很多人买,它做低端同样赢得了顾客的信赖和口碑”,所以品牌并不限于高档与否,关键是能否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他认为劳动者涨工资不是坏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他估计中国的GDP将保持在8%左右的增长速度,而且至少持续10年。届时,居民年均收入可以翻一番。
他还指出,制造业并非天然与高科技绝缘,并非一潭死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新的增长点和爆发点,比如像“云计算”,这样一个看似“虚无缥缈”的念头,转眼间,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制造产业。
“上世纪50年代,丰田、索尼、三洋都是新企业,可历经时间洗礼,都成长为大公司、大品牌。80年代后,电视机、冰箱、汽车都卖到了美国”,所以,中国制造业“有前景”,“关键在转型,依靠技术转型”。
■回应质疑
不生产
“山寨产品”
嘉宾讨论结束后,进入提问环节,参会企业就我国愈演愈烈的“山寨产品”问题,询问企业家和学者的意见。
苗鸿冰:“山寨,对能够创造一个产品的企业和品牌,是极其一个不公平的竞争行为”。他回应到:对于山寨产品,作为消费者,他个人的态度是坚决抵制,绝不使用;作为企业领导人,他要求自己的公司,绝不模仿生产别人企业已有的产品。他认为山寨和盗版问题,是一个法律问题,国家法律要为企业和个人知识产权,提供切实保障,从根本上减少“山寨”的出现。
曹远征:“我们常常认为中国的仿冒品,玩具出口是最大,其实不对。中国第一大出口是高新技术”。这表明,中国的技术正在加快发展。中国制造基本特点“就是物美价廉,在同等的价格中是最便宜的”。我国制造的产品尽管有些的确质量不错,但是价格低廉,这是对“中国制造”最大的威胁。因此,“我们要技术进步,要精益求精”。
他还梳理出“假冒伪劣——假冒不伪劣——山寨——自主品牌”的演进轨迹。“观察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路径,我们发现,每个新兴工业国家似乎都有这么一个过程。我国改革开放早年,假冒伪劣遍地,到了温州时代,假冒虽然还是很多,但是产品质量开始攀升。当前影音盗版就在显著减少,传统产品领域的假货更是少多了”。
他认为,原创、自主,不见得非得弄什么高新科技,非得“登月”,德国的门窗、小工具,做到了世界顶级水平。“对待山寨产品,一是要保障知识产权,另一个要相信市场,市场会优胜劣汰,货比三家”,“山寨很容易败下阵去”。
赵丽娟:总的说来,我对“MADE IN CHINA”抱有信心,这个标签不要局限于哪个领域,哪个产品,只要足够原创,足够用心,受欢迎,从卫星到鞋垫,都可能成为国人的骄傲。
责编:曾伟龙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