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复制 而是要拔高升级
(长江日报)苏州广大集团董事长朱昌宁:
我是扬州人,1977年去苏州读书,那时候的苏州真安静,晚上六七时,街上就没有行人了,梧桐树上的叶子静静落下来,这种感觉,现在在哪里都找不到了。
后来,“苏南”模式大行其道,“长三角”走上工业化道路。如今的苏州,有非常强大的工业,5个县都是全国百强县。不自觉的城镇化伴随其间,污染再治理,重建再拆掉这样的“城市病”变得突出。
“中三角”的发展,不能照搬“长三角”、“珠三角”的模式,完全可以避免其中的弊端。日本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拔高升级。汽车不是在日本发明的,却是在日本提升创新的。
在城镇化上,“中三角”也应该吸取经验,不要把城市无限制做大,应该探索怎么经营城市群,怎么做卫星城。
“中三角”如果重复“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招商引资,不是机会,而是灾难。简单复制只会浪费历史机遇。
广东长青集团董事长何启强:
“珠三角”原来其实是人文环境最不好的地方。记得改革开放之前,广东没什么制造业,我家里的电视机、电风扇都是香港生产的。首先出去当老板的都是文化素质低的,上世纪80年代,我创业时,3个人、2.7万元,那时候市场一片空白。人们缺的是胆量,是改革开放政策给了胆量,带动广东制造业开始腾飞。
现在,“中三角”还缺什么?缺的可能也是信心。信心的来源可以是制度,但高层的“企业家是老大”的精神在基层能否落实,还需关注。
责编:金鑫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