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表述 新的内涵
(长江日报评论员 付小为 李杏)十八大报告首次以3组12个词共24字凝练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表述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如何培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邀四位嘉宾作深入解读。
“新提法”有根可循
吸收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借鉴现代西方思想精华。
本报评论员: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十七大对核心价值体系的三个定位,再到精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看这种理论的发展及其必要性?
公方彬:任何理论的建立与发展都不是偶然的,更不是某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息息相关,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有与之相适应的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实现高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以及思想价值领域的深层困惑和矛盾。面对这样的变化与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迎合了时代的需要,阐释好这个命题,对中国未来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罗文东:这个“新”提法,也是有“根”可循的。爱国、诚信和友善,继承了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自由、平等和法治,借鉴了现代西方思想的精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理论学说,不容易把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成诸如中国传统价值的“三纲五常”、西方近现代价值的“自由”、“平等”、“博爱”那样的家喻户晓的话语、口号,需要作出长期的精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际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核心价值的内涵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目前,24字的“三个倡导”,是从国家发展目标、公民行动准则、个人伦理规范三个层面,汇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明成果,统一于社会主义目标的旗帜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做出的进一步提炼。
本报评论员:较之过去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24字表述有哪些变化?解决了怎样的问题?
张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文化发展和道德教育的要求而提出的。此前的核心价值体系虽然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却没有体现体系特殊性的具体内涵。
公方彬:过去叫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系”划定的是一个范围,定下了大的方向,虽然在具体内涵上还有待明确,但这个“定向”已经迈开了价值体系建设的第一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去的表述,在字面表述上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比较抽象,与民众生活不够贴近,导致现代传播上的不易,亟须更加凝练的表达。而这个理论本身,在学界和政界的争论就很大,这将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培育”一词的使用显示出党在理论建设上的用心与智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本身就很难界定的概念进行了生动的解说,将产生很好的引领导向作用,从社会现实入手,同步推进理论建设。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