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四城市合力跳好“集体舞”
作为主办这次盛会的东道主城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深感使命重大。他说:“我们这四个城市,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在长期的合作交流中建立了兄弟般的情谊,希望大家能继续合力唱好‘大合唱’、跳好‘集体舞’,使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使命:全国发展大格局呼唤第四增长极
“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不仅是加快自身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担当更大使命,发挥更大作用。”阮成发特别强调使命意识。
“你有没有注意到大国崛起的一般规律?大国的区域发展战略都是从非均衡向协调发展转变的。”阮成发列举几例:美国50个州中,东北部13个州最先发展起来,再依次开发了中西部和南部地区;俄罗斯也是欧洲部分最先发展起来,近些年才致力于发展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中国也是一样。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崛起,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目前,我国进入到由东向西,由沿海向沿海、沿江并重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大背景下,仅有东部沿海这三个增长极显然不够,需要在长江中游、中部地区构筑新的增长极。
阮成发同时认为,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也需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挥内需市场的枢纽作用。
他介绍,中国社科院做过一个测算:假如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消费水平能达到长三角的水平,能给国家增加两万亿消费。“长江中游地区不仅自身消费空间巨大,而且地处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两大经济板块的交叉区域,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在这一区域构筑新的增长极,能形成强大的集散功能,迅速启动中西部市场,为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比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阮成发指出:“差距也是潜力。”他说,我国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是因为没有类似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较成熟城市群来带动,下一个十年是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十年,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理应抱团加快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国家推进城镇化战略作贡献。
信心:长江中游城市群能够成为“第四极”
“我们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充满信心!”阮成发语气坚定。
他归结了两大信心源:
首先是实力。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四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经济总量和增速方面,2012年四省会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2.16万亿元,占四省总和的29%,四市的经济增长率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沿海绝大多数城市;产业方面,四市都拥有在全国乃至世界有优势的行业,比如,合肥家电产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规模和效益都是全国第一,还有发达的传媒业;南昌航空工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武汉生产的光纤光缆分别占国内、国际市场的66%、25%,汽车、钢铁、装备制造也优势明显。
其次是潜力。以长沙、合肥、南昌、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四省,由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圈和武汉城市圈组成,是迄今为止全国跨省级行政区最多的城市群,经济总量、面积、人口都有相当大的规模,发展空间广阔。
“只要保持目前较快的发展势头,再加上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区域协调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就一定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在不长的时间内迎头赶上!”
路径:重点联手探索四条发展新路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长江中游城市群使命在肩、信心满怀,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阮成发认为,应以四个省会城市为龙头,联手探索和解决一些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他提出需要重点联手探索的四条发展新路:探索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新路,在城镇体系和布局规划、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市场化投融资体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探索依靠内需拉动发展新路,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建立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在完善区域市场体系等方面有所作为;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充分发挥四市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构建促进资源共享、协同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共同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放大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试验示范效应,在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完善体制机制。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定能够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验区、内需拉动发展的枢纽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阮成发信心满怀。
责编:王凯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