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市长唐良智:破除三个壁垒建区域统一大市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发展战略重点也在相应调整。我们四个省会城市抱团发展,正逢其时”。市长唐良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信心满满:“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接南转北,是长江经济带‘巨龙’的‘龙腰’。‘龙腰’强健,‘巨龙’方能腾飞;只有中部崛起,中国全域才能崛起。”
四重机遇:追梦“第四极”时不我待
风水轮流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之后,长江中游城市群,正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长沙、合肥、南昌、武汉等长江中游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经济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
“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时不我待”,唐良智说:“中部四城市面临着共同的四重机遇。”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最显著的机遇。去年12月,李克强副总理在九江“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先沿海兴旺起来、再沿江加快发展,梯度推进,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长江中游地区,既属中部地区,又属长江流域,是谋势布局的重点。”
扩大内需战略,亦是难得机遇。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口密集、市场腹地广阔,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拉动为主、向内需拉动为主转变过程中,正成为拓展内需市场的主战场。
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抱团发展——新型城镇化诉求,同样带来机遇。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四大城市群都已相对成熟。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尤为珍贵。国家批准武汉、合肥、长沙、南昌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批准建设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给予先行先试的权利和政策支持,有利形成创新发展新动力和竞争新优势。
破除三个壁垒:从“地理核”到“经济核”
共饮一江水,彼此一家亲。“十二五”期间,长江中游四省之间将建立起“四纵四横交通网”,长沙、合肥、南昌、武汉构建四市互达2小时经济圈。
“怎么从一个‘地理核’转变为‘经济核’,是区域合作的核心”,唐良智说。努力跨越行政区划界限、消除市场壁垒,既是区域合作的精髓,也是其难点所在。
他表示,促进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是区域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关键。着力打破行政分割,重点要破除三个壁垒。
破除市场进入壁垒。共建四省会城市本地产品销售一体化市场,探索建立四省会城市民间投资便利化的工作体系,共同推进工商登记、食品药品检验、消防安全等领域的互通互认及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市场一体化建设。
破除要素自由流动壁垒。共建金融服务平台和劳务共享平台,促进资金和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比如:推广四省会城市通用金融服务和产品,支持地方银行互设分支机构,支持企业跨城开展融资活动。四城市有关机构加强技能人才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标准交流合作,促进人才市场互补和人才信息资源共享。
破除制度性壁垒。探索建立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保险政策对接,逐步统一区域内社保标准,实现社会保险随参保者区域内自由流动。
推进七大合作:携手跳好“集体舞”
要使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的“集体舞”精彩纷呈,必须促进四城市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大融合。
“目前,影响城市群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行政区划和市场分割,影响了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产业联动不够,影响了区域经济整合和竞争力;城市群内基础设施不完善、有效衔接不够,影响了互动活跃程度;公共服务对接不够紧密,资源共享程度还不够高等”,唐良智直言:“因此,当前应重点从产业大对接、交通大联网、市场大统一、创新大驱动、生态大保护、公共资源大共享、城镇化改革大试验七个方面,推动四城市的合作。”
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细数四城市的支柱产业,不乏相同之处,如何实现共赢?
“区域合作的核心在于产业大对接,形成相互融合的产业集群。”唐良智说,正是因为四个城市产业关联度高,合作发展空间才更为广阔。
他认为,在汽车、装备制造、食品烟草等同质性主导产业方面,可以强强联合,打造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产业集群。
在钢铁、航天航空、文化、家电等各具优势特色的产业方面,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加强行业分工协作,完善、壮大产业链条。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以整合区域技术、人才、产业基础等资源优势,选择若干重点领域,共同培育、共担风险、共享成果,共同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在一些区域资源优势突出的产业方面,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增强整体竞争能力。比如,四城市都是旅游大市,可以深化合作,共建“长江旅游黄金带”和“中部高铁旅游协作区”。
责编:王凯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