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转变政府职能大刀阔斧 "加减法"里的辩证法效应
(武汉晚报记者 夏琼)“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政府是看得见的手,我们不能让看得见的手成为‘闲不住的手’。”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主讲了一堂形象生动的经济公开课,他对简政放权的这一形象解读被广为传播。
连日来,在我市多个场合,记者注意到,这句话被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频频引用、谈论。
一年来,秉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我市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复兴大武汉,以行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展开先行先试,收到了显著实效。
减法:行政审批339-80>339
“做企业真难啊!谁都可以来敲打敲打你。”过去,这曾是企业家们聚会时最多的感叹。长期以来,在政府主导要素和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内部,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过高、“摩擦系数过大”,成为不争的事实。
而这一年来,企业家们感受到武汉降低“摩擦系数”的决心和行动。
在武汉市民之家一楼大厅的并联代办窗口,武汉金晖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忠军只用了1个工作日,就顺利拿到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以前要分头跑工商、质监和税务3个部门,如果资料没带齐还要跑第二趟,现在跑一趟就能拿到3个证,真没想到会这么快。”
武汉大刀阔斧地启动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始于2011年的“治庸风暴”,让大武汉成为发展环境最优城市,就是在这场风暴中提出的。
当时,一下子将原有748项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为339项,审批时限平均提速50%,免征3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同时,我市在全国率先实行工商注册登记“零收费”,仅此一项每年就为企业减负6000万元。
今年,我市再次砍掉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经过删、改、并,我市行政审批事项总数由339项减为259项。砍掉的80项中,取消17项,不再作为行政审批的事项40项,其余的合并或下放到各区。保留的259项行政审批事项中,超八成审批环节仅3个,17项可即时办理;超八成审批不收费;市直审批实施机关由45个减少为41个。
加法:大城管1+1>2
简政放权已是大势所趋、改革指向。而同时,社会普遍关注的是,简政放权以后政府干什么?
武汉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放权不代表放任。”在做好减法的同时,武汉也在不断地做加法,并追求1+1>2的城市治理创新。

资料图片:武汉市城管委挂牌。
今年5月,武汉市城管局大门口挂上了一块新牌子,正式“升格”为武汉市城管委。按照设计,这个特殊的机构高于一般委、办、局,规划、建设、水务、环保、食品药品等10多个部门中涉及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权全部归并到这里,拥有统一指挥、监督、考核的权利。随后,全国首部城管条例、城管手册等陆续在汉出台。
2个月后的“电视问政期中考”第三场,聚焦了一件服务“割据尴尬”:马路接二连三地维修之后,却留下了50根电线杆,如“梅花桩”般在路面添堵,令周围居民不胜其烦。面对几个部门拔不掉一根“梅花桩”的现状,市城管委主任干小明当场表态:迅速协调各部门,解决“互踢皮球”的问题。
这正是武汉在全国率先设立城管委的用意。
市城管委110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按照大城管工作流程,所有涉及城市管理的投诉举报,市民再也不用四处奔波了,由12319武汉城管服务热线统一调度、处理、反馈。
昨天,在热线调度中心,记者在工作日志上看到这样的记录:
12月8日16:27,市民投诉金银潭地铁站B1站出口有很多摊贩占道;17:14,东西湖城管到现场处置处理。
12月9日07:52,市民投诉江岸区三环线盘龙立交往姑嫂树方向因交通事故导致现场有垃圾;接警后,江岸城管立刻到现场进行清理,于9:40处置完毕,跟投诉人回访,对方表示满意。
……
据初步统计,热线开通迄今半年多,已受理、解决市民投诉7万多件。其中,工地噪声、违建、占道的举报排名前三。
城市管理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难题,这,正是武汉城管革命为全国类似城市摸索的经验。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