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洪山区践行“城管为民”理念 建地下垃圾站 修公厕治“病桥”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3-12-24 17:15 来源:
【字体:
(长江日报)昨日,洪山区城管委透露,今年1—9月,洪山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总分为801.99分,暂居武汉市中心城区第2名。此前,该局连续3年年终排名第4。今年还有3个月的成绩未公布,但综合考虑,洪山区城管委有望实现“争三保四”的历史性突破。

  城管不仅仅只是洗马路、拆违建、管摊贩,更多的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今年,洪山区城管委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城管为民”的民生情怀。

  建公厕、修病桥 拓民生思路

  昨日,记者来到武昌街道口未来城,一座地埋式垃圾集转站正在作最后冲刺。下月初它投入使用后,周边未来城、乐天城、群光广场、阜华大厦等单位每天所产的16吨垃圾,将不再当街转运。

  洪山区城管委清扫一队队长何春梅介绍,除该点外,今年还在卓刀泉公园、井岗社区、省出版城和青菱都市工业园也分别修建了小型垃圾中转站,都将陆续投入使用。它们日处理生活垃圾可达230吨,将极大地增加洪山区的垃圾集转能力。

  洪山区是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区内公厕数量偏少。为解决市民“如厕难”,今年区内共新建16座公厕,其中青菱、梨园、武汉火车站附近的11座公厕已建好,并在青山厂前、石咀、长虹桥等地段改造12个沟槽式公厕。

  昨日,文治街,一座一体化免费公厕立于马路边,干净、整洁,短短十余分钟,就有四五位行人使用。洪山区城管委公厕站站长袁泽剑介绍,上个月建好后才投入使用,24小时开放,受到周边群众欢迎。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岭南路、工大路及方家嘴,也各新建了一体化公厕,受到当地居民和过路群众的欢迎。

  今年,洪山区城管委还在全市率先出资请专业机构为区内桥梁进行安全检测,共发现10座病害城市桥梁。目前已完成1座桥梁的整治,还有3座正在进行“治疗”。明年,还将陆续开展其他病害桥梁的维修改造。

  马路办公 引领机制创新

  为形成“强化责任、敢于管理、敢于负责”的工作氛围,今年,洪山区城管委加大机制创新力度,围绕以“马路办公”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行动。

  鲁磨路公交枢纽站的一个拐角处,“徐记栗”炒板栗摊主徐有胜,在此摆摊已快两个月。为了给患癌的妻子治病、供养11岁的孩子读书,他高息借款10万元加上积蓄,先后购进50吨迁西板栗,摆流动摊炒板栗。

  今年9月,洪山区城管拦下他,要求他搬离鲁磨路。但得知他的生存困境后,行政领导“马路办公”,到鲁磨路现场调研、分析、解决问题,最终与徐有胜“约定”,摊位固定摆放,卫生自行打扫,直至50吨板栗卖完。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行政领导带班检查路段循环包干、党委书记牵头督导制度。城管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徒步检查主干道工作情况,对照工作标准,现场办公,将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此外,坚持每周调度机制、强化督办及问题处置机制、完善考评奖惩机制等,都一一推行。

  机制创新,带来明显效果。今年以来,洪山区的环卫文明规范作业合格率已达98%以上,超过目标值85%。1—9月全市“大城管”考核中,人行道清洗和道路清洗单项为洪山区“大城管”获得3.6分的加分。

  同时,“全省住建系统先进集体”、省“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卓刀泉北路)”、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先进单位等数十项荣誉纷至沓来。

  技术创新 打造“数字化城管”

  去年7月,洪山区城市综合管理监督指挥系统开始运行。今年,在数字化“大城管”的运行下,着力实现点对点、一对一、定人定责,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目标。

  系统在第一时间明确责任单位、时限、办案质量和考核标准。它有效改变了以往“坐等投诉、坐等派单”的模式,实行“发现信息有奖、漏过信息扣分”,形成一种倒逼机制,督促各部门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今年以来,监督指挥中心受理各类投诉、咨询案件共59141件,月均受理各类投诉5914件,已结案58626件,结案率99%。

  “数字化”城管,让网格化管理成为可能。按照城市地理空间划分网格,管理触角可向背街小巷、物业小区、城乡接合部、施工现场延伸。

  今年,针对城乡接合部和窗口地带制定了详尽保洁方案,完成了与城乡接合部位村湾环卫基本情况摸底工作,建立了白沙洲大道、文化大道、李纸公路及其周边村湾环境检查考核机制;加大对欢乐谷、九运会周边及巡司河沿线等区域的保洁力度。从而实现精确、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目标。

责编:刘远霞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