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联开会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
(长江日报)(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耿广恩 许葵玲)昨日,省文联在汉召开会议,讨论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与会文艺家代表畅谈学习体会。
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陆鸣说,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戏剧家、省文联荣誉主席沈虹光说,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抗拒诱惑,不可随波逐流,更不可自我放纵,一定要拿出健康向上的精品来滋养观众,这样我们的文艺才有希望。
省音协副主席、作曲家王原平说,创作是立身之本,最根本最关键的,是扎根在人民之中,扎根在生活之中。
美术家李乃蔚说,他感觉文艺界对本土文化传承不够,今后创作中要多加发掘。
省文艺理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李建华说,讲话对当下文艺界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点穴非常到位,道德滑坡、自我矮化的犬儒主义、拜金主义等风气应该扭转。
省文联党组书记刘永泽表示,省文联下一步将组织学习此次座谈会精神的培训班,请中国文联专家来辅导。
人民需要文艺 文艺需要人民
人民日报评论员
引领时代风气,文艺不能迷失价值方向;塑造民族之魂,文艺不能远离人民生活。“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72年前,毛泽东振聋发聩地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72年风云激荡,“为人民大众”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底色。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是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有了更高要求。列宁说过,人民群众“有权享受真正伟大的艺术”。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文艺工作者理应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人民需求,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更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古往今来,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无不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寄托对人民命运的悲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饱含对百姓冷暖的关切。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只有始终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把万家的忧乐倾注笔端,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如果“热爱人民”只是停留于口号,如何做到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如果让社会效益屈从于市场价值,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又如何谈得上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放歌?为人民就要爱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贴近人民,就要拆除“心”的围墙,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以文艺观照现实、温润心灵、涵养精神,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文艺与人民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这是一根永远剪不断的情感脐带、文化脐带和历史脐带。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仰望人类文明的璀璨星空,同时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人民的火热实践,我们的文艺才能描绘出中国色彩、讲述好中国故事,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责编:夏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