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文化站长为村民送书13年 养鱼户收入翻几番

在湖边的敖雪梅和龚胜斌 吴树华 摄
(长江日报)(记者裴道彰 通讯员郭强) 又到了年末,江夏安山街茶园村养鱼户龚胜斌和三个合伙人的塘鱼差不多都见了底,粗盘了一下今年的收入,每个人都能挣到超过十万元。
19日下午,没有多少鱼的塘在冬天温暖阳光下偶尔会浮出一些波纹来。
“养了21年鱼,靠鱼塘挣了21年的生活,直到现在算服了气,相信了,知识确实就是财富。”不好意思地搓着因长期与水和鱼打交道而布满裂纹的手,只有初中文化的龚胜斌讲,从去年开始,他按一本叫《名特优鱼类养殖实用技术》书中说的,引进了一个新品种湘鲫,没想到真起了篓子。
说起这本书,那还是街文化站站长送来的。
给龚胜斌送书的站长叫敖雪梅。1999年大专毕业后,到文化站当了一名临时工。
最初,文化站只有500多册破旧的图书,3个淘汰的书架,一张三条腿的旧办公桌。
那时的龚胜斌,是来看书村民中的一个,当时他已经在养鱼了,靠着感觉喂养,年收入几千块,也不稳定。
敖雪梅说,龚胜斌虽然比自己年长,但看着他创业很辛苦,敬佩又想帮助他。当她从一本养殖书上看到养鱼的介绍后,立即复印了给龚胜斌送去。“当时科技书籍很少,经费非常有限,舍不得全本给一个人。”
就是从这几页复印纸上,龚胜斌第一次学会“混养”,不同的鱼在湖里不同区域活动,有的在水面,有的在水底,一起养,产量大大增加。
敖雪梅已经不记得第一次送书给龚胜斌的具体时间,“骑自行车去的,来去就是半天,还上了他的小船,风一吹两边倒,我还有些害怕。”龚胜斌却记得,2001年他养鱼收入突破两万,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世纪”。
安山斧头湖边的简易棚子里,龚胜斌一直保存着敖雪梅送给自己的书,有《养鱼技术问答》、《名特优鱼类养殖实用技术》等,“还有几本被别人借走了,在湖边没啥娱乐,我就反复看这几本书。”
就是在《名特优鱼类养殖实用技术》这本书上,龚胜斌知道了湘鲫,“是个新品种,成活率高,不发病,长得快,两个月就能长到七八两上市,在湖底活动,不和别的鱼打架。”靠着这个新品种,龚胜斌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增加一大截。虽然不愿意说出具体数字,但一说起收入,龚胜斌就忍不住笑,“也早想买个车,但天天在湖边,没啥用途。”
责编:夏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