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让影像充盈着青春荷尔蒙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6-11-08 09:52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2016年7月8日,武汉暂别连续强降雨,长江水位仍持续走高,为了拍摄被淹没的亲水平台,我只能跨站在栏杆上并借助身体保证相机稳定。

  大学的新闻摄影课上,我偶然看到李晓斌拍摄的作品,读到并记住了李晓斌那种“无可名状的激动和紧张”。

  工作以后才体会到,这种“无可名状的激动和紧张”,正是摄影记者应有的视觉良知和职业冲动。这种视觉良知和职业冲动,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日积月累的某种文化积淀。有了这个积淀,才有对新闻的职业敏感和冲动。记者不能在新闻面前引经据典,从而论证该不该记录。记者,尤其是摄影记者必须在瞬间做出判断,用百分之一甚至更快的速度捕捉完成。

  那份独有的冲动,成就了历史和现实中许许多多的杰出的摄影作品。

  本着这样的理解和把握,我常常提醒自己要永葆那份冲动。因此,不论是面对突发事件,还是日常生活,我不敢迟钝,睁大的眼睛与敏感的心思都让我在新闻面前不敢稍有懈怠。我的职业底线是,握紧那份冲动,确保随时敏捷地按下快门。2015年2月24日,农历大年初六,清晨的一声巨响把我惊醒,冲下小区发现临街的餐馆发生了爆燃。我第一时间返回家中,切断水源电源,立刻出门投入工作,直到当天中午嫌疑人被抓、秩序恢复正常,我才发现自己没穿袜子,但却拍下了整个事件最有分量的画面。

  在繁琐的日常采访与生活中,记录的冲动无处不在。尤其是带着摄影记者的身份与标签,就会主动地更多地把自己与历史的眼睛合二为一。就像水灾过后,曾经喧闹的黄花矶没入江水,鹦鹉洲大桥与对岸楼宇中泻出温暖的灯火……每一个寻常断面组合起来,就是这座城市独有的画面。若干年后,类似的一幅幅影像组合起来,就是解读当时社会的绝佳窗口与标本。

  在喧嚣的城市里,最庸常的街景、有瑕疵的小人物、平民和穷人的平淡表情、街巷里的微观戏剧、以及各种无法划入“优美”范畴的影像都会出现在我的相机中……所有这些题材勾勒出的城市切面,都是人、岁月与生活的记录,经过时间的磨洗,记忆会变成触手可及的真实。

  从音乐节上放飞心灵的年轻人,到纷飞大雪中,一身绣花长裙走过汉口火车站的女子;从东方之星遇难者家属,到暴雨洪涝灾害中的小市民,这份职业带给我的冲动与紧张从未停歇。

  作为摄影记者,我才刚刚起步,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新闻实践中改进。我手中的镜头将继续朝向未曾到达的地方、未曾经历的事、未曾相识的人,并握紧和延续那份冲动。

  郭良朔

  《让我独自撒把野》

  

 

  在细雨中,我来到了武汉草莓音乐节现场。这是音乐节的最后一天,主舞台尤其热闹,强劲的鼓点让人静不下心来。乐迷们聚拢在一起,跳啊跳、舞啊舞,欢呼和跳跃,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涌来。摄影人的职业敏感,令我很快从音乐和舞蹈的感染中沉静下来,我忽略掉那些近乎疯狂的画面,我把镜头对准音乐节中的“人”。

  这个时候,烟火弥漫了人群,有三五个年轻人径直离开pogo的大部队,一个男生开始扭头呐喊,绿色雨衣的扣子也被挣脱,身后的人或抱头、或大笑、或跳跃……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像是紧握着各自的心事。那些八零后、九零后乃至零零后的人们,是否寂寞和孤独?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网络时代的表达是这样的:“我们喘着气,为的是那些让我们喘不过气的时刻。”

  新闻闪回:2015年4月19日,武汉草莓音乐节在细雨中开唱,这是乐迷的盛会,更是年轻人的舞台。

  《王后的“鬼脸”》  

 

  新闻闪回:2015年6月20日,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比利时国王菲利普携玛蒂尔德王后乘机抵达湖北武汉,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国事访问。

  6月21日晚,我接到了采访比利时王后的任务。我立即查阅了有关玛蒂尔德王后的相关资料,得知玛蒂尔德王后曾经从事儿童语言矫正工作,恰好次日的行程安排中有幼儿园一站。直觉告诉我,王后面对孩子,一定有与众不同的画面。

  采访当天,为了更好地“近战”,我把摄影包等装备放在车上,只带一架相机见缝插针地拍摄。挤在那些魁梧的警卫和人高马大的比利时通讯社的记者们中间,一直找不到理想的拍摄角度。这个时候,我知道必须走近再走近。我挤进了比利时王后和小朋友们的剪纸台前,王后正在向幼儿园的孩子们学习中国剪纸,说笑间,王后的剪纸“失败”,快门响起,捕捉到了王后瞪大眼睛、满脸惊讶的画面。

  画面中一老一少,一中一西,黑头发与黄头发,以及各自举起的双手,对比着、烘托着。这种温润的对比和烘托,使女王的轻松、好奇和兴奋一览无余,中国儿童的思考和认真淋漓尽致。中比友谊,在两个“女孩儿”的呆萌中得到令人忍俊不禁的诠释。

  《蜂窝人家》

  

 

  新闻闪回:2016年春,全国多地城市房价暴涨,不少一、二线城市的热门地区出现一日一价、一房难求的囧境。“住房”再度成为全国话题。

  当“房价”成为生活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词汇后,我开始留意身边的住宅楼和它的高处不胜寒的价格。

  2016年4月8日,我在兴业路一所学校采访。采访完毕,准备返回的时候,我不经意看到了一片颇有意味的居民楼,这不就是现代城市生活的一块切片吗?“蓦然回首”的感觉真是美极妙极,记录的冲动不言而喻。

  透过长镜头,隐约看到寻常百姓的生活。规整的线条,经纬着生活的苦辣酸甜。色彩各异、温度不同的现代平民家庭,就在那些打开和紧闭的窗户后面。图片中没有中国画式的留白,似乎也没有心灵飞翔的空间,因而有点压抑。它就像房价一样堵着人们的心扉,它像一种屏保、像一块毛巾、像一床晾晒的被褥……我相信,如此这般的城市住宅和平民生活不仅在现实中,它更会被历史记住。

责编:王玉涛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