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珞社区建涉外标准化警务室 六位外籍志愿者当上“协警”
外籍志愿者成功(左一)、伊斯曼(左二)参与辖区入户调查警方供图
外籍志愿者随民警参与辖区治安巡逻 警方供图
伊斯曼(中)到外籍留学生租住处做入户登记 刘智宇 摄
昨日11时许,洪山区街道口,武珞社区警务室民警张永红像往常一样,来到辖区群光上苑小区做出租房的入户登记工作。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的登记对象是一名外国人——突尼斯留学生雅希亚。为做好入户登记,自称英语功底“只够基本会话”的张永红,带上了一名外籍志愿者——在汉学习生活8年的索马里留学生伊斯曼。
“有人在吗?我们是社区警务室的。”昨日,长江日报记者看到,张永红敲响群光上苑三期4栋3楼一住户的房门,用中文问道。顿了几秒钟,门内传来一声询问:“Who is it (哪位)?”一旁的伊斯曼立即用英语表明来意,对方这才打开门。
进门后,伊斯曼站在张永红与雅希亚之间,中英文熟练转换,雅希亚立即微笑着从里屋拿出护照。姓名、租住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伊斯曼一一记录下来。
不到5分钟,入户登记就完成了。出门后,张永红喜笑颜开:“没有伊斯曼帮忙,事先翻翻字典、练练会话,得提前准备好一阵。”
昨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武珞社区警务室看到,该警务室设有警务服务区、文化交流区和职能巡控区,公告栏上,清一色的中英双语。会客室内,阳光透过2米见方的落地窗户倾泻而下,装潢风格清新简约。警务室还配备境外人员服务平台,轻点大屏幕,外国人就能查询租房、交通、医疗等信息。
据了解,今年10月初,武珞社区警务室被确立为全市首个标准化涉外警务室。为辅助民警工作,同时让更多外国人参与到城市发展建设中,引入外籍志愿者被提上日程。仅几天时间,包括伊斯曼在内的6名外籍志愿者陆续到位,开创全市警务室先河。记者了解到,6人均是华中师范大学外籍留学生,既有本科生,也有硕士生、博士生,来自索马里、也门、刚果(金)、俄罗斯等多个国家。
截至目前,外籍志愿者已协助民警入户调查8次、治安巡逻10次、调解涉外纠纷6起,效果显著。“半个月前,2个刚果(金)留学生不小心把咖啡泼到了2个中国人身上,由于语言不通,误会激化,差点动起手。刚果(金)志愿者丁海正好在警务室值班,参与调解,两方很快握手言和。”
张永红说,辖区系街道口商圈中心地带,紧邻多所重点高校,外籍人员密集。“以前,碰到涉外登记、纠纷调解,只得自己硬着头皮上,费时费力。”他说,如今,除了1名辅警、2名协管员,警务室每天可安排1至2名外籍志愿者参与日常工作,涉外工作轻松一大截。
“在武汉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对标准化涉外警务室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昨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下一步,将以武珞社区警务室为模板,在全市逐步建成50个标准化涉外警务室。
该负责人介绍,90年代初,在汉外国人仅数百人,近年来,随着武汉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进度,来汉和在汉常住外国人数量激增。出入境管理部门数据显示,上半年,来汉外国人9.2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7%,在汉常住外国人1.4万余人,同比增长15%。据悉,常住外国人指办理了居留许可手续、在汉居住6个月以上的外国人。这部分外国人中,近60%是留学生,其余多为商务、工作人士。
他表示,这些标准化涉外警务室将分布在武汉三镇各处外国人密集区域,为外国人提供住宿登记、报警求助、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等服务。
链接>>>
会4门语言的“中国女婿”伊斯曼:
愿为这座城市做点事情
黑皮肤,深褐色卷发,将近1米9的大个子,外加一脸阳光亲切的微笑,昨日,站在长江日报记者面前的伊斯曼,一副标准的“暖男”形象。
“从本科到博士,我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学习了8年,用中文交流基本没有问题。”伊斯曼用流利的中文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己的母亲是也门人,从小就会说阿拉伯语。
伊斯曼说,今年9月份,学院辅导员发布消息称,武珞社区警务室正在招募外籍志愿者。伊斯曼主动找到辅导员,表示愿意试一试这份没有任何报酬的工作。“索马里语、英语、阿拉伯语、中文,我一共会4门语言,不当志愿者多可惜!”说起担任志愿者的初衷,伊斯曼笑着开起了玩笑。
顿了顿,伊斯曼说道:“做志愿者,也算是对这座城市的一种感谢。”他说,自己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外交官,在武汉的8年,在众多中国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攻读国际关系专业,自己距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近。不仅如此,在校期间,他还结识了一位美丽的中国姑娘,组建跨国家庭,成为一名“中国女婿”。如今,儿子已经4岁,一家人幸福美满。
伊斯曼说,除了参与警务室涉外工作,他和另外5个外籍志愿者还时常到社区参与中外交流、志愿服务活动。他说,对于这份工作,其他几个外籍志愿者和他的想法一样:“能为工作生活的这座城市做点事情,我们都很高兴。” (记者刘智宇 通讯员杨槐柳 沈军)
责编:宋菁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