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地大登山队昨抵南极点 武汉精神旗帜登顶地球九极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6-12-26 08:2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地大登山队昨抵南极点 本报联手地大发起的挑战活动收官

  武汉精神旗帜登顶地球九极  

 

  2013年7月18日13时06分  登顶厄尔布鲁士峰

 

  2014年2月9日 11时45分 登顶乞力马扎罗峰

 

  2012年5月19日 8时16分

 

2014年9月22日13时52分  登顶科修斯科峰

 

  2015年1月19日23时 登顶阿空加瓜峰

 

  2015年6月10日 4时36分

 

  2016年4月24日 21时57分

 

  本报讯(记者邹谨 通讯员牛小洪)2012年5月珠峰起步,2016年12月南极收官——仅4年零7个月即完成“7+2”挑战,武汉大学生团队创造极限探险世界纪录。

  北京时间昨日6时16分,经过百余公里滑雪徒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董范、牛小洪、陈刚、德庆欧珠、次仁旦达、何鹏飞6名队员将“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旗帜送至南极点,由长江日报与地大共同推出的“践行武汉精神 挑战地球九极”系列活动完美收官。

  “地球九极”也称“7+2”,指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两极极点;挑战“7+2”,代表着人类极限探险的至高境界。2012年,长江日报携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着手实施这一宏伟挑战计划。此后,由本报特制的武汉精神旗帜,随着登山队员的脚步,遍插“地球九极”——2012年5月19日,亚洲珠穆朗玛峰;2013年7月18日,欧洲厄尔布鲁士峰;2014年2月9日,非洲乞力马扎罗峰;2014年9月22日,大洋洲科修斯科峰;2015年1月19日,南美洲阿空加瓜峰;2015年6月10日,北美洲麦金利峰;2016年4月24日,北极点;2016年12月14日,南极洲文森峰;2016年12月25日,南极点。

  4年零7个月,地大登山队迎着挑战一路前行。攀登珠峰,科学决策抢抓“时间窗口”;挑战乞力马扎罗,20年不遇坏天气如影随形;阿空加瓜,仅7天就完成攀登令当地向导咋舌;麦金利,外国山友遇难冲击心灵;北极点,扎营险些掉入冰裂缝;文森峰,被困营地数日上下两难……

  4年零7个月,地大登山队成为全球首支完成“7+2”挑战的大学生团队;这一用时也创下此项挑战新的世界纪录。在登山探险的同时,他们还进行了大量科学考察工作,填补数项国内极地科考空白。

  第一站

  珠穆朗玛峰

  登顶时间︓北京时间2012年5月19日8时16分

  挑战历程

  2012年3月19日,地大壮行;2012年4月14日,结束拉萨集训抵达珠峰大本营;恶劣天气令运输工作几度受阻,登山队大胆采用运输与冲登同时进行的方法,抢抓时间窗口;2012年5月19日,董范、陈晨、次仁旦达、德庆欧珠于凌晨1时15分出发冲顶,8时16分成功登顶。

  当事人说

  “前面的人踩落了石头,正好砸到我头上,根本连躲的机会都没有。”

  ——董范

  珠峰攀登,8300米之上最为危险。一根手指粗细的路绳,是攀登者惟一的保护。地形陡峭,稍不留神,一摔就两米多。此一路段,有多年留存的遇难山友遗体,心理上的冲击很大。落石是常见状况,董范因为把羽绒服的帽子也戴在头上,幸运躲过一劫。

  高光时刻

  2012年5月19日,一个名字被定格在喜马拉雅的山巅,世界第一高峰的登山名册上,从此多了一位身份是在校女大学生的登山者。她叫陈晨,我国首位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24岁的武汉姑娘,在世界之巅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纪录。

  第二站

  厄尔布鲁士峰

  登顶时间︓北京时间2013年7月18日13时06分

  挑战历程

  2013年7月10日启动;7月13日抵达厄峰脚下VODY小镇;7月16日,经过汽车、缆车、徒步、雪地拖拉机四种行进方式,进驻海拔3800米突击营地,其间海拔直升1800米; 7月18日,董范、牛小洪、陈晨、宋红、德庆欧珠、次仁旦达6人成功登顶。

  当事人说

  “好家伙,今天的冲顶比珠峰时更难!”

  ——董范

  超过每秒40米的强风一刮过来,大家就赶紧蹲下,生怕被吹跑了。牛小洪因为只拿着雪杖,一起风只得趴在地上。一位外国女山友,甚至被风吹得滚出好几米。曾经四度登顶珠峰的德庆欧珠表示,在珠峰如果有这么大的风,肯定不能行军。

  严寒是另一个大敌。气温始终处于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极端状态,队员们想方便一下都不敢尝试,只能憋住。

  高光时刻

  地大登山队副队长牛小洪,多年担任后勤大管家的角色。几次登山活动,都阴差阳错地与登顶无缘。攀登厄尔布鲁士峰,他执着向上,在峰顶前的最后一道陡坡,成功说服已准备放弃的当地向导,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处女登”。牛小洪说,要感谢的还有德庆欧珠。这位藏族小伙子,在登顶之后的下撤途中毅然折返,为老牛当起了向导,其本人则在一天之内两度登顶。袍泽之情不外如是。

  第三站

  乞力马扎罗峰

  登顶时间︓2014年2月9日11时45分

  挑战历程

  2014年2月3日,大年初四,登山队离汉;当地时间4日飞抵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机场,24小时穿越冬夏,横跨亚非万余公里;经过5日至8日的四天徒步,全体队员于9日完成登顶任务,此后两天不间断下撤;整个冲顶以及下撤全程,徒步距离超过100公里。

  当事人说

  “这一回,这座山我完全不认识了。”

  ——大刘

  由马兰谷大门、曼德拉营地、火隆博营地、基博突击营地一路向上直至顶峰,这条线路有着“可口可乐”的别称,意指景色宜人难度低。大连山友大刘此次随地大登山队冲击,这已经是他第6次攀登乞力马扎罗,然而20年不遇的恶劣天气,让他直呼“吃不消”。第一段攀登,由马兰谷大门至曼德拉营地,暴雨夹杂着冰雹;次日从曼德拉营地至火隆博营地,冷雨几乎令人窒息;冲顶夜,狂风裹挟着暌违多年的大雪,攀登路上险象环生。

  高光时刻

  冲顶下撤途中,体力不支的本报记者走在队伍最后。一道70度左右的陡坡,跌跌撞撞。脚下一滑,仰面倒地,急速滑坠。那一刻感受十分奇特,无助却又平静。突然,腰上被什么东西顶住,身体停了下来。队友次仁旦达扑上来,紧紧抓住腿。忍不住笑了。

  坐起身,滑坠的终点是一个七八米落差的断崖,下方就是巨大的火山岩,一旦跌落后果不堪设想。顶住腰的是一块人头大小的石头,轻轻一碰,还有些松动。除了“奇迹”,不知道怎么来形容。

  全纪录

  

 

  

 

  GPS显示北极点位置

  第四站

  科修斯科峰

  登顶时间︓北京时间2014年9月22日13时52分

  挑战历程

  9月17日奔赴澳大利亚,经历行李丢失的小插曲,21日进驻大本营金德拜恩小镇;采用无向导自主登山方式,于22日经夏洛特山口向峰顶发起冲击;整个攀登过程,耗时超过12小时,徒步距离达到26公里。

  当事人说

  “尽管只有2230米的海拔,也得当作8844米的珠峰,严格按照登山的科学原则,认真对待。”

  ——董范

  已然将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踩在脚下,海拔仅2230米的科修斯科,顶多就是个小山包吧?地大登山队队长董范回答:没有一座山是简单的。

  冲顶前夜准备会,他明确要求,次日出发时队员必须带齐登山装备,包括羽绒服、头灯、高山鞋等看似不必要的物资。同时将队伍分为3个小组,分别携带对讲机,要求首尾相顾一同攀登。漫漫冲顶路,意外频仍。周全的准备,助登山队有惊无险,顺利完成任务。

  高光时刻

  当地时间18时30分,登顶后下撤至滑雪场缆车站。然而缆车早在16时即已停运。此时天色全黑,而面前的首道难关就是一个陡峭的雪坡。“没事,别担心。”队员宋红轻巧地说着,从登山包里掏出一根30米长的路绳。队长董范则招呼大家:“戴头灯,前后分散开。”

  身高体壮的李伦扯着绳子一头,在坡顶担当“定海神针”,灵巧的旦达牵着另外一头,率先探路而下。不停滑倒,再牵绳而起。几分钟后,雪坡已在身后。

  第五站

  阿空加瓜峰

  登顶时间︓北京时间2015年1月19日23时

  挑战历程

  2015年1月10日晚离京;12日抵达阿根廷门多萨,随后马不停蹄赶往海拔3400米的阿峰过渡营地;15日进驻海拔4300米的阿峰大本营;17日紧急启动冲顶计划;19日李伦、宋红、德庆欧珠、次仁旦达、何鹏飞5名队员成功登顶。

  当事人说

  “仅用7天时间完成整个攀登活动,这种速度我还是头一次见到。”

  ——弗兰德

  攀登阿空加瓜,挑战重重。首先是突击营地至峰顶的距离非常长,路况复杂,对于体力与技术的要求很高;其次是阿峰地区天气状况恶劣,在地大登山队之前,2014-2015登山季尚无成功登顶记录。

  从12日抵达门多萨至19日成功登顶,仅仅用了7天时间地大登山队就完成了挑战。曾经18次登顶阿峰的当地向导弗兰德,也不禁竖起大拇指。

  高光时刻

  按原定计划,当地时间17日地大登山队应前往海拔5000米处营地,展开运输工作以及适应性训练;之后几天再稳步向上建营,于22日冲顶。然而老天爷的突然变脸却打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面对即将到来的暴风雪,在与向导紧急磋商之后,队长董范果断决定,缩短适应期,提前冲顶。

  17日冲顶征程开启,当天登山队没有选择传统的C1营地,而是在海拔更高处建设宿营地。次日于海拔6000米处建设C2营地。当地时间19日凌晨,吃过几片面包,队员们冒着严寒开始最后冲刺。经过8个小时的艰难跋涉,阿空加瓜被踩在脚下。

  第六站

  麦金利峰

  登顶时间︓北京时间2015年6月10日4时36分

  挑战历程

  2015年5月27日起步;5月31日离开攀登基地塔肯那小镇,乘直升机进抵海拔2200米的麦峰大本营;之后的整个登山过程,采用兵站式负重结组攀登方式,没有后援,自负给养; 当地时间6月9日,经过4小时6分钟的拼搏,德庆欧珠、次仁旦达、宋红成功冲顶。

  当事人说

  “先是看见一顶帐篷被风刮跑,后面有人在追。过了不久,就有其他人开始找他。后来听说人没了,掉进了冰裂缝。大家顿时被镇住了。”

  ——何鹏飞

  位于阿拉斯加的麦金利峰,山势险峻,气候寒冷,自然环境酷似北极。攀登相对高度约4000米,超过了珠穆朗玛峰。冻伤、迷路、滑坠,还有如影随形的暴风雪,登山队一路与死神同行。初抵大本营,便遭遇雪崩;海拔2400米的1号营地,亲历外队山友被冰裂缝吞没;海拔3350米的3号营地,夜晚帐篷被大雪掩埋;最终登顶的3名队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冻伤……

  高光时刻

  对于志在顶峰的登山队员而言,放弃比坚持更需要勇气。

  连日暴风雪,给麦金利冲顶带来巨大障碍。在4号营地,地大登山队召开紧急会议,商讨两个议题:次日天气预报仍有风雪,是否继续向上;越往上气温越低,大风带来的风冷效应更会加剧攀登难度,是否全员冲击顶峰。再三讨论,队长董范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自己与牛小洪留守4号营地,做好后勤保障;其他5位年轻队员抓住短暂时间窗口,冲击顶峰。而后的攻顶途中,李伦与何鹏飞先后出现意外状况,同样为免拖累队友行军速度,两人选择下撤。

  在那两三天里,除了地大登山队,再无成功登顶者。

  第七站

  抵达时间︓北京时间2016年4月24日21时57分

  挑战历程

  4月11日离开武汉;13日抵达地球最北端城市朗伊尔;17日飞抵“徒步北极点”大本营博内奥营地;次日开始北纬89度至北极点的徒步挑战;24日全员借助滑雪板徒步抵达北极点。

  当事人说

  “这登山探险活动,天气差了不行,天气太好了也不行。”

  ——牛小洪

  连续的好天气给北极点挑战计划带来了大麻烦——位于北纬88度的极地营区博内奥冰况不稳,出现四次冰裂,以致飞机无法降落,地大登山队无奈在朗伊尔城滞留4天。

  作为北极探险的重要节点,朗伊尔距北极极点只有1300公里。这座人口不足2000的小城,周边却分布着数量超过3000只的北极熊,“饥饿的北极熊也是探险活动面临的一大挑战”。

  高光时刻

  踩着滑雪板,拖着装满物资的雪橇,一路向北。最大的“拦路虎”是冰原之上随处可见的大大小小的冰裂缝,需要不停地绕行。在地大登山队之前,就有一支队伍因为一名队员掉进冰裂缝,不得不终止行程。4月19日,出发一小时之后,地大登山队遇上了大麻烦——一个大的冰裂缝形成了“游泳池”。队伍被迫绕行2公里,冰面甚至全是冰水混合,让人胆战心惊。陈晨说:“我一路都在担心会不会掉进北冰洋。”

  当然,零下四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也让人备受煎熬。手机无法开机,卫星电话不能正常使用,队员们经受了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挑战。抵达北极点之后陈晨感叹:鼻子差点儿要冻掉了!

  第八站

  登顶时间:

  北京时间2016年12月14日2时30分

  挑战历程

  12月2日离开武汉;12月7日进抵南极联合冰川大本营;次日飞赴文森峰大本营,开始攀登活动;在海拔3900米的2号营地,受困于大风等恶劣天气,无奈滞留两天;当地时间13日,登山队抓住短暂时间窗口,德庆欧珠、次仁旦达、何鹏飞3人成功登顶。

  第九站

  抵达时间:

  北京时间2016年12月25日6时16分

  经过百余公里滑雪徒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登山队董范、牛小洪、陈刚、德庆欧珠、次仁旦达、何鹏飞6名队员抵达南极点,“践行武汉精神 挑战地球九极”系列活动完美收官。

  记者手记>>>

  追逐梦想,一路有你

  记者邹谨

  地大登山队昨晨踏上南极点。激情难抑,发了大半年来头一条朋友圈。一时满屏皆赞。

  四年多风雪同路,早就超脱了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界限。袍泽、兄弟,更为妥帖。

  一切似乎都在眼前。2012年4月24日,随队踏勘珠峰地质测量点。一个碎石坡上,情绪几近崩溃,甚至打了“告别电话”;2014年2月9日,乞力马扎罗陡坡下撤遭遇滑坠,化险为夷之后,头一个表情竟然是微微一笑。

  严酷的极限环境,总是能让人不断超越自我。当然,还因为我的身边,总有这些兄弟。

  四年多之前的珠峰,陪我一起蹚过碎石坡的是一位名叫马超的地大大四学生。他主动前行探路,因为先下坡会有落石砸头的危险。那个时候我们是珠峰大本营石头地里同住一个帐篷的“帐友”,有时候会觉得他很烦——明明还有其他地方可以住,偏偏要跟我挤在一起。后来知道,这是队长们的特意安排,怕我一个人晚上出事。

  两年多之前在乞力马扎罗,滑坠时一直努力想抓住我的队友,名叫次仁旦达,地大藏族学生。队长董范特意安排他留下来接应。

  与地大登山队同行的日子里,我并不是队伍摆尾的那一个。殿后“收容”的安全员,先是袁复栋、陈晨、高琳、吴东、张家荣、张军,后有旦达、宋红、何鹏飞、马丽娟……

  当然,还有“亲爱”的老牛。

  四十多岁的牛小洪一直是地大登山队后勤大总管。几次登山活动,阴差阳错无缘登顶,被我戏称为“不登顶的登山家”。表面上似乎甘之如饴,但我知道,他从未放弃过努力。2013年7月18日,冲顶厄尔布鲁士峰之前,我把一面武汉精神的旗子塞进他的衣兜:“这面旗去年上过珠峰,会保佑你的。”

  那一次老牛完成了自己的“处子登”。队友德庆欧珠率先登顶之后主动折返担任向导,帮了他的大忙。

  每个人心里,都有追求巅峰的梦想。四十多岁的陈刚,地大测绘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不顾劝阻,攀上珠峰7200米以上,而后又随队挑战乞力马扎罗、阿空加瓜和南极,“作为一名中国地质人,能亲临地球极点,掌握第一手数据,意义重大”。

  峰巅在即,选择放弃更需勇气。队长董范,那样一位永不服输的男人。2015年6月麦金利冲顶前夜,面对暴风雪中短暂的时间窗口,他毅然选择留守营地,让更年轻的队友去冲击顶峰,“关键是确保队伍登顶,我个人荣辱不算什么”。

  此刻,写下这些文字,昨日历历在目。彼此扶持,携手前行。一路有你,是我的幸运与荣耀。

  本版撰文 记者邹谨 本版摄影 记者邹谨 通讯员德庆欧珠 次仁旦达 制图 职文胜

责编:刘思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