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记忆找到了老味道回来了:阔别10年老通城昨回归市民起早尝鲜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6-12-29 07:5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吉庆街的传统美食吸引了众多市民 记者陈卓 摄

  本报讯(记者胡毅)就冲着记忆里的那口豆皮味,也要来尝尝。昨日,伴随着中山大道改造后重新开街,阔别武汉10年的餐饮老字号“老通城”回归。

  上午10时,长江日报记者抵达位于新吉庆街的“老通城”,排队人流从收银台到了店门口。不少人因为没有座位,端着豆皮站着吃。熟悉的红底黄字招牌,背景墙上图文并茂记录着老通城百年发展历程,店内陈设米色沙发配同色餐桌椅,10余个台位,格局类似快餐店。

  家住武泰闸的袁女士一早与丈夫乘地铁赶过来。“30年前在这边过早常吃‘老通城’豆皮,皮薄糯米松软,搭配的臊子有嚼劲,那味道怎么也忘不掉。听说今天重新开张,冲着那口豆皮味,起早床过江也要来尝尝。”

  家住江汉二路的王婆婆打小就是吃着蔡林记的热干面、老通城的豆皮长大的,昨日她告诉记者。“20多年前,差不多2块钱一盘豆皮,几天不吃就欠得慌。现在,记忆中的‘老通城’回来了,肯定第一时间来抬庄。”

  重新开张的“老通城”,三鲜、牛肉豆皮依然是主打,价格分别为每盘7元、12元。品尝着新出锅的三鲜豆皮,袁女士感叹:“以前吃的老通城豆皮,臊子里的卤肉被酱汁浸满,糯米也蒸得恰到好处,有嚼劲又不沾牙齿。今天来,就是想把当年的味道找回来。”

  尝过新版老通城豆皮的不少年轻人表示,蛮好吃。家住南京路的90后女孩吴慧端着一碗牛肉豆皮说,以前没吃过老通城豆皮,听妈妈说是全武汉最好吃的豆皮,赶着开张过来尝鲜,觉得味道很棒,皮香肉嫩口感Q弹,“比楼下过早摊子做得好吃多了”。

  据介绍,武汉“老通城”是以三鲜豆皮而久负盛名的老字号,曾坐落于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有“豆皮大王”之称。10年前,因修建长江隧道,“老通城”关门。

  “老通城”吉庆街店店长昨向记者透露,此次在武汉市餐饮协会牵头下,“老通城”借势中山大道改造,在新吉庆街重新亮相。开张前,新店找到“老通城”豆皮第4代传人曾师傅,学习传统豆皮制作工艺,再融合时下年轻人的口味进行改良。“传统‘老通城’豆皮坚持使用猪油,臊子里的肉和竹笋都用秘制酱料卤制,这些精髓都保留下来。传统豆皮臊子里的猪心、口条等,经过改良用其他食材替代。希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做出符合当下人口味、老少都喜欢的新版‘老通城’豆皮。”

  业态升级带动销售翻番

  中山大道老字号门前排起长龙

  中山大道,武汉百年商脉,昨日重现。

  在汉口商业博物馆,分门别类整理了汉口老字号,布匹、绸缎、金号银楼、餐馆酒楼、钟表眼镜、文化用品等,汉口老字号超过113家。

  现在,17家老字号原址迁回,同时6家老字号落户吉庆街。改造两年后开街首日,记者在中山大道现场看到,只要是老字号,门口的排队长龙直至路边。

  上午11时的蔡林记,武汉人拿着热干面在路边吃的景象重现。五芳斋的负责人吴峻告诉记者,中山大道老新结合,将老店元素导入,百般滋味一口回味,“可以说武汉的传统风味,都能在中山大道找到了,前两日的日均销售额已经翻番”,他说。吉庆街入驻的老字号还有冠生园、汪玉霞、黄鹤楼茶叶等。

  记者在探访中发现,人行横道大幅拓宽,中山大道业态在地域上进行了分门别类,一个街区一个特色:吉庆街至南京路,美食一条街;美术馆为文化用品一条街;保成路到原六渡桥天桥路口,婚纱摄影;武汉工艺大楼一带,以工艺品黄金珠宝为主;江汉路到大洋百货,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百货业态。改造前常见的各类小吃,隐蔽到了主路的背后和Happy站台内,杂乱一扫而空。

  “干净!洋气!”一大早从北湖赶来的王女士10年前家住永康里21号,昨日她坐在永康里街头博物馆的竹床模型上,一边回忆当年一家人在路边用竹床纳凉的情景,一边感叹改造后的中山大道带来的新鲜感。

  来自澳大利亚的迪恩·图希昨日在中山大道观光,他很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涂笛音”。在他眼里,中山大道堪称完美,作为武汉女婿的自己要常回来看丈母娘。

  中山大道业态升级是全市近年最大规模的商业提档升级,涉及商家580家,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记者从商务部门获悉,昨日开街仅完成业态调整的一部分,预计调整在2017-2019年间完成,向国际知名商业大街看齐。

责编:刘思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