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春牛、立春蛋 武汉校园“春分”游园会好热闹
打春牛。记者彭年 摄
长江网3月21日讯(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3月21日正值“春分”时节,午后阳光下,武汉市硚口区义烈巷小学五(1)班学生张思睿扬起手中的柳枝,边唱着歌谣边抽着用纸糊的“牛屁股”。这是义烈巷小学“迎春分”游园会现场,师生们在校园里打”春牛”、竖鸡蛋、踢蹴鞠、放风筝、画春花,迎接春天的到来。
据了解,义烈巷小学从去年开始,开展“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随着时节变化,通过相关课程和活动,讲述节气背后的传统文化的习俗故事。游园会现场,学校布置了不同主题活动区,同学们可以自由体验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立蛋区”,他们需要在一分钟之内将一颗鸡蛋立在桌面上,在“纸鸢区”,他们要亲手让一只风筝飞起来,而在“春试”区,他们需要像古人赶考,接受春分知识的“小测试”。
放风筝。记者彭年 摄
义烈巷小学德育主任张黎波介绍,游园会的每一个项目都来自中华民间有关迎接春天的传统习俗。比如“画春花”的来历是古人认为“花木管时令”,所以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花,春天就要画春花;“立蛋”是一个起源于4000年前的民间游戏,庆祝春天来临,而“打春牛”则是在立春时节,用彩鞭赶牛,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玩蹴鞠。记者彭年 摄
“我们在游园会之前,还上了一堂‘春分’课,一起诵读了关于春天的古诗,知道了春分背后的自然规律和科学知识。”五(1)班学生张鑫怡说,在“二十四节气”课上,她不仅学会了传统文化故事,更懂得观察自然变化,有了更多有趣的感受。
立春蛋。记者彭年 摄
张黎波说,二十四节气蕴含着老祖宗的智慧,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但哪怕是成年人,可能也不清楚节气的由来和背后的意义。为此,学校专门开发“二十四节气”非遗文化课程,每到一个节气就会开展诗词赏析、民俗文化、中医保健、自然科学等课程,比如到了“冬至”,大家一起包饺子,读古诗,孩子们很喜欢。“我们希望通过节气课程,带学生去感受、去敬畏、去思考,感悟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华文化。”
责编:朱曦东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