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用创新创造打开城市未来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焊装车间是机器人的世界,各类机器人442台,100%焊装自动化、柔性化、订单式生产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长江日报5月16日讯 担负国家使命,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关键在实干。要努力创新创造,抖擞精神、敢为人先,敢啃硬骨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武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抓创新创造,就是要在全省乃至全国大局中,更好地体现武汉担当,展现武汉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重担在肩,挑战空前。武汉全市上下发扬奋斗精神,大胆闯、大胆试,奋力开拓条条新路。“别的城市有的,我们都要有;别的城市没有、我们具备条件的,要积极探索创新”。
立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近年武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立完善“民(企)有所呼、我必有应”等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和全市人民“勇啃硬骨头”“敢于跳起来摘桃子”,发现和积累发展经验,在更高水平上谋划城市未来。
从“有没有”迈向 “好不好”
武汉尚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OLED提纯实验室,该公司生产的发光材料,1公斤售价达20万元,可谓是“固体黄金”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今年一季度,武汉GDP实现8.4%的增长,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0和0.3个百分点,为2016年一季度以来13个季度新高。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
2015年,国务院批复武汉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确立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和“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的创新路径。
次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武汉获批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立足武汉发展实际和所处阶段,武汉市划定目标防线:围绕新兴产业培育模式、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三大试点开展探索。“武汉造”不再局限于“有没有”,而开始迈向“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截至目前,仅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两化融合”方面,武汉市已累计3年投入5400万元,全市百家企业或项目受益。2018年,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在武汉正式启动,加上获批落户的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武汉成为除北京、上海外,全国第三个有两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的城市。
按照全省“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战略布局,未来武汉市将全面提速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个国家新基地建设,争做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一批“国之重器”的“芯”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
把创新摆在 全市工作核心位置
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展示人纤连蛋白OsrFN产品,市场售价1毫克500元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面临国内标兵城市加速,追兵城市追赶的形势,今日的武汉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容不得半点松懈。武汉要奋起直追、奋力奔跑、奋勇争先。
今年初,武汉市提出全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动,围绕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大幅拓展创新空间、大力提升创新能力,让创新真正成为第一动力。
东湖高新区率先出台科技成果转化“黄金十条”,推出“20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纲要”和“高质量发展20条”;率先设立“互联网+”办公室,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集聚了2100多家互联网企业,培育了5家独角兽企业,引进了60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第二总部”。
“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也正是从今年开始,武汉市着力加快提升民间投资规模,鼓励支持引进民间投资更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为民间投资提供广阔空间。
一批产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区要拿出最好的空间资源,以市场化机制创建科创园区,加快推动创谷、环大学创新带等提质提速拓面发展;同时通过配套环境的打造,确保创新创业者享受到低成本便利,确保创新创业园区专注创新、永续发展。
“民(企)有所呼、我必有应”
做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光谷政务服务中心内,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税局办税服务高效务实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4月18日,《武汉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方案》出台,方案将23项指标责任到单位,要求5月底之前完成流程再造工作任务。面向未来,武汉要赢得高质量招商引资和城市发展的主动,唯有优化营商环境才是最持久、最强劲的制胜之道。
一系列新目标被提出:努力实现年内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前10、位居中西部第一。建立“民(企)有所呼、我必有应”工作体系、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是其中重要一环,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武昌区、江岸区试点,要求上半年见成效、年内全市推广。
“民(企)有所呼、我必有应”——“呼”是指群众呼声和诉求,呼声所在就是最急最怨最盼,就是党委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应”就必须做到及时快速,真正急群众所急、忧群众所忧。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聚力提质提效,深化“四办”改革,确立政务服务新标高,57%的事项实现“马上办”,52%的事项实现“网上办”,83%的事项实现“一次办”;率先推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权力清单、程序清单、责任清单“三单联动”制度,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保留权力事项最少。
坚持刀口向内、自我革命。今年2月14日,武汉召开开年第一会全市作风建设大会,提出持之以恒转作风、抓落实、优服务,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十不准”,随后召开的全市招商引资大会上,提出做到“六要”,针对企业和群众的要求,要从“不能办”到“我来办”,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为企业“减负”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企业投资信心。市发改委统计显示,一季度我市市场主体较快增长,全市企业户数增长13%。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7个,中国500强项目5个。
针对群众的诉求,近年来武汉市持续常态化开展领导每月大接访、下访包案等工作。2018年共开展11次组织市区领导干部下基层大接访活动,4106人次领导干部约访接访群众7287批、17042名,现场解决问题1628个。
莫纳生物科技公司科研人员在发酵室进行菌种活化培养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链接>>>
“十不准”:
不准随意签订责任书、责任状,不准动辄“一票否决”,不准随意开展督查检查考核,不准简单地搞“痕迹管理”,不准滥设、滥用微信QQ工作群和政务APP,不准相互推诿扯皮,不准“只挂牌不服务”,不准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走秀”式调研,不准“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不准“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
“六要”:
要尽快实现“一网通办”、要持续优化审批流程、要推动服务下沉、要建立“民(企)有所呼、我必有应”工作机制、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要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
(撰稿:记者郑汝可 统稿:刘功虎)
【编辑:符樱】
(作者:郑汝可 刘功虎)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