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这个屋里不得了!四代出了十几位教师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10-02 16:39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10月2日讯 (记者施政 通讯员陶火应)今年10月,新洲区徐古高中的老校长胡世斌将迎来自己的90大寿。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的的胡老作了一首小诗,“同堂四世乐天伦,书香四代传诗文。老教九旬培下代,园丁十个育精英。”胡世斌喜欢自称“老教”,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人民教师,他辗转大半个新洲区,在中小学做过42年校长。在他的熏陶下,他的诸多儿女及孙子辈纷纷献身教育事业,出了十几位教师。
  胡世斌在徐古高中校长的岗位上退休,今年87岁的老伴金佩华原是语文教师。6个孩子中,二儿子胡新意是徐古中学退休教师,三儿子胡新红在成都某中学担任校长兼数学老师,二女儿胡丽娟在鄂钢幼儿园当园长,二女婿在湖北电大执教,三女儿胡小玲退休前在新洲一小当数学老师。孙女胡俊在新洲一中当英语老师,孙媳杜秋在蔡甸高中当音乐老师。外孙女徐璐在湖北电大当老师,外孙婿黄春喜在幼儿园当园长……粗略一算,胡世斌这个大家庭内投身教育事业的不下十余人,“还不止这些,我的七叔、八叔原来都在私塾教书”。这也是胡世斌在诗中写道“书香四代传诗文”的原因。对于教育,胡世斌有着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他的书房里写着其教育儿孙的家风理念——“继承书香之家的风范,爱教育、爱学校、爱园丁”。


  胡世斌夫妇与二儿子胡新意、孙女胡俊在一起。记者施政 摄
  校长一当就是42年
  90岁高龄的胡老,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的书房墙壁上挂着一副学生送的对联:“四十二年焚膏继晷培育桃李,二十余载呕心沥血关心下代。”这正是老人倾情教育、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谈到为何对教育情有独钟,胡老说,这与自己小时候长辈的熏陶有关。“我的七叔、八叔是新洲将军山附近有名的私塾先生。当时学生的学费都是各家按照实际情况给,如果交不上钱,也可以用粮食代替,条件好的话开学第一天会送一块肉过去。虽然收入不高,但私塾先生在村里的地位很高,非常受人尊重。”在私塾读了六七年之后,胡世斌考入了省立黄冈中学,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语文底子不错,但没接触过数学。考试前的一段时间,我每天看数学书都看到很晚,为了防蚊子咬,我把脚泡在木桶里学习。被黄冈中学录取后,我的父亲其实是反对的,因为他更希望我去学做生意。后来我私下里去找七叔、八叔,从他们那里打了借条借钱去黄冈中学读书。”谈及往事,胡老不禁感慨万千。


  胡世斌珍藏着上世纪60年代的校长任命书。记者施政 摄
  1950年,19岁的胡世斌从黄冈中学毕业,他选择回到家乡从事教育事业。建国初期,城乡还有大量私塾存在,胡世斌在新洲徐古街千里岗私塾担任校长兼老师,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2年,随着国家对私塾的改造,千里岗私塾成为新式小学,胡世斌先在千里岗小学担任校长,其后又在沙河街、柳河、李店、潘塘、易河等多地近20所中小学任校长。胡老家里至今仍然保存着三张上世纪60年代的校长认命书,上面还有县长的签名。1992年,胡世斌以徐古高中校长的身份退休。退下来后他仍然情牵教育,义务帮助家乡不少中小学教学,包括教写作课、讲国学经典、编写教材等等。
  他帮助过的学生数不清
  胡世斌一生钟情于教育。儿子胡新意说,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多少时间教育孩子。作为父亲,可以说是不合格的,但作为老师和校长,他对教书对学生用情至深。当时班上有个姓周的学生,家住大山里,条件非常艰苦。高考失利后,没有钱复读,其家人为了挣钱偷鱼被抓。这位同学觉得没脸见人。父亲专程跑去这位学生的家,鼓励他回学校复读,并对他说,“学费我给你免了,书本你就用原来的旧书,只要你想读,就可以在学校一直读下去。”后来这位学生在高中读了8年,终于考上大学,如今在湖北一家大型国企工作,每年还会来看望胡老。“当了这么多年校长,父亲帮助过的学生多得数不清。”
  女儿胡小玲当了30多年的数学老师,“从小就在校园里长大,难免会受到父亲的影响,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父亲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她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父亲是校长。有次班上一位男同学批评胡校长管得太宽了,她气不过跟这位同学争吵起来。父亲得知这件事后,并没有责罚这位同学,而是第一时间批评她。她当时觉得非常委屈,直到很久以后才开始慢慢理解父亲的胸襟。
  “偷偷”修改孙女的志愿
  孙女胡俊从小跟胡世斌一起长大,对爷爷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小学时,爷爷要求我每篇语文课文都要背下来,还专门弄了一个日记本,要我抄写所有的成语。小学二年级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母鸡生蛋》,爷爷就带我去鸡舍观察母鸡生蛋的全过程。写《秋天》,他就带我去野外看黄叶飘落。我每写一篇作文,他都要批改,然后让我重新誊写一遍。毕业的时候,爷爷把我的作文整理装订了6大本,一共180篇。”
  胡俊的高考成绩过了武大华科的分数线,但胡世斌希望她未来从教,让她报了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2004年华师毕业,胡俊顺利通过了武汉市的教师招聘考试,在填写志愿的时候,胡俊一开始填的是武汉中心城区学校,胡世斌又跟她做工作,希望她回新洲当老师,为此胡俊还瞒着父亲胡新意,偷偷修改了志愿。“其实那时候我还参加了广州、深圳一些学校的面试,顺利通过,对方开出了很好的条件,但爷爷跟我说,‘你必须回家乡当老师’,爷爷对我影响很大,我就选择回来了。”
  如今胡俊已经是一名10多年教龄的优秀英语教师,对于当初的选择,她说:“新洲的教育氛围很好,教师是我从小就向往的职业,在这里教书我感觉很幸福。”


  胡世斌拿着放大镜看书。记者施政 摄
  一家几代人见证农村教育巨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跟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教师,胡世斌有着最深切的感受,“那个时候农村学校可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在千里岗小学的时候,整个学校只有两间小平房和我一个老师,带32个娃,黑板就是那种木板,连粉笔都没有”。
  孙女胡俊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还有很多同学条件非常艰苦,每天上学带一个铝盒,里面装着米,中午自己去学校食堂洗米蒸饭,没有菜,就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一些孩子因为太穷而不得不辍学。“现在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每个学校都盖了教学楼,配齐了功能室,多媒体设备配备到了每一个班级。像我们新洲一中也开始‘翻转课堂’的试点,另外,老师的待遇也有很大提高。农村教育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
  【见习编辑:刘益谦】
  (作者:施政)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