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麻痹、不厌战、不侥幸、不松劲,武汉全城封控绷紧弦吃住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否则将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前功尽弃。”
长江网讯 疫情防控“一失万无”,做好封控管理,仍是打好武汉保卫战的关键。3月2日,长江日报多路记者走访奋战在防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药店等城市保供工作人员、治愈出院的市民群众、坚守在城市道路重要卡点的基层民警等,见证他们严防死守,不麻痹、不厌战、不侥幸、不松劲的工作生活状态。
零感染小区防控强度不减,“一旦放松,前期的防控就全都白费了”
王淑芳(右)搬运物资
2日一早,江汉区建设社区黄孝南路片区党支部书记王淑芳就来到新华小区门口,挨个给办了证、要出入的居民做登记,测体温。
小区的李大姐下楼来散步,王淑芳看到了,赶忙上前劝阻。“我这不戴了口罩吗?”李大姐不以为意。“口罩也不是万能的,万一有什么疏忽,感染上了还是您自己吃亏。”王淑芳耐心劝导,李大姐依旧不肯回家。
这时王淑芳沉下心耐心解释做工作,李大姐最后连声说:“好好好,我回去。”
“遇到年纪大点的人,他们性格会稍微固执那么一点点,你只能慢慢说,好好说。”王淑芳说,但对涉及原则的事情,绝不动摇。
她给记者说起一件事,不久前小区有位居民点了外卖,要求送货上门,她得知情况后,立马拒绝:外来人员坚决禁止进入小区。结果那位居民很激动,不停发牢骚。王淑芳没有退让,把快递物品接进来放在小区长凳上,让居民家人下来领取。到晚上,王淑芳还在居民群里不点名“批评”了这位居民的做法:“我们一天也不能放松,一旦放松,前期的防控就全都白费了。”
万莹(左一)和同事为居民上门送药 记者陶可祎 摄
2日中午,在洪山区文治街路口,一条警戒线将送餐骑手阻隔在外,30米外的巷道尽头是北港教师小区大门,社区工作人员正在值守。社区书记万莹介绍,现在所有团购物资送到警戒线外打住,统一由志愿者拿到小区门口,消毒后再通知居民来取,每次不超过5人。
“尽管截至目前,我们小区266户居民无一例感染,但是我们的防控强度始终不减。”万莹告诉记者。
出院患者自我“封控”不放松,开通“心理热线”帮助他人
身为医务人员,即使在家休息,张丽华也始终关心着在一线奋战的同事们。1月18日,张丽华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经过医院16天的救治,2月2日治愈出院。那之后,她开通“心理热线”,当起“知心大姐”。
“我是过来人,疾病消退有一个过程,别着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前不久,听说有位同事在外地的家人确诊感染,为了不让她一个人在家胡思乱想,40岁的张丽华号召其他同事一起,每天轮流打电话、发微信安抚同事情绪。
“经过这次生病才发现,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不好的生活习惯都要改掉!”3月2日,下午5点一到,69岁的吴克秀就按时开始吃晚饭。
她曾是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1月29日入住汉阳沌口协和西院,经医生协力救治,于2月24日治愈出院。因还有较为严重的基础病,经上报防疫指挥部及社区,吴克秀返回家中进行自我隔离。
回到家的吴克秀,配合社区按照“居家隔离承诺书”闭门隔离。她还和家人一起,制定了一日三餐的时间表及健康饮食食谱。
一双筷子两个碗的固定餐具,用完即开水沸煮消毒;每日三餐进屋送取不过三十秒;若出房,必戴上口罩、手套;使用过的卫浴都会喷洒酒精消杀。吴克秀说:“以防万一,这是对自己、对家人负责。”
涉及发烧发热的药品,严格按社区登记情况一一核实
硚口区航空路的湖北新特药大药房里,社区志愿者有序购药 记者余丹夏 摄
3月2日下午3点,武昌区才华街老百姓大药房,身穿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口罩的店员黄桃桃,匆匆清点完各家各户的药品后,骑上电动车,载着满满一篮各色小袋子,出发了。
每天,店长刘丹都会不断收到微信群里弹出的居民购药信息,“社区核实患者的身份和处方,我们配药,社区派人来集中拿,我们也送一些,都希望尽快把药送到患者手里。”
正说着,一位快递员将电动车停在店门口,“请问几号?”刘丹拿起早早装好的一盒口罩,核对快递员所说的地址信息后,将药品放到门口的箱子上,快递员拿上,匆匆离开。
“每天清晨骑单车到店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家里有孩子,晚上赶回家必须再三消毒才敢进门。”店员朱梅说,“毕竟我是做这个工作的,该守的岗位得守好,保证患者不断药,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为了居民有药买,叶春花和周芳一直坚守着洪山区丁字桥南路爱尔康大药房。每天上午9点到店后,她们第一时间对照微信群里居民提出的购药需求进行配货,涉及发烧发热的药品,则会严格根据社区登记情况一一核实。
临近午饭时间,两人仍在药店货架前清点药品。叶春花笑着说:“早上在家吃饱点!晚上下班再吃一顿,这一个多月都是这么过来的。”
“谁不想休息呢,但到了关键时刻,我又在保供一线,再坚持坚持”
3月2日,东湖高新区关东街道金地华公馆小区社区党员采购队队员(右)按门栋错时将采购物资送到小区取货点 记者高勇 摄
每天早上8点半进店后,“超市人”周卫一刻不闲。他先要和员工一起打包当日的社区订单,从称重、贴标签,再到分拣、组合、包装,每日平均900个套餐订单,10多位员工要打包到下午4点多, “晚上11点能忙完就很幸福了”。
每天晚上,和妻女视频是周卫一天最放松的时候。从1月20日起,他一直坚守岗位,主动与家人分居,住在店里。
疫情发生后,超市最大的压力都集中在蔬果和新鲜肉类、蛋类等品类上,蔬菜供应量是疫情暴发前的三四倍。
金银湖环湖中路中百仓储庭瑞店内,超市员工们忙着将各类商品打包 记者李永刚 摄
“连续高强度工作,谁不想休息呢,但在这关键时刻,我又在保供一线的岗位,再坚持坚持。”周卫说,“疫情结束后,我要好好抱抱妻子和女儿。现在到了攻坚阶段,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放松。”
3月1日下午2点半,中百仓储五龙路店生鲜经理周攀正接待一位社区“团长”取货。总份数388,包含水果、肉、鱼等共计12种套餐,仅蔬菜套餐就有5个种类……光打单子,周攀就站着打了2个小时。
周攀是门店最忙碌的人之一,“订货、收货、接团购订单、打包订单分工、检查配货、接待‘团长’,什么事情都做。”去年腊月二十六起,由于上下班不便,他干脆住在门店。
“下次回家一定要给他多带点礼物。”只有给儿子打电话时,周攀才记起自己离家多久。他也不确定“下次”到底是什么时候,但只要居民有需要,他和同事们就会一直坚守岗位。
严查车辆不马虎,现场检查登记通行证,事后电话回访
青山区交通大队事故中队民警谢超在天兴洲大桥上值勤 记者史伟 摄
3月2日中午,下着小雨。青山交通大队事故处理中队民警谢超站在天兴洲大桥检查点旁,拦下一辆辆通过的车辆,测温登记、检查通行证、询问行程……一丝不苟。护目镜内雾气形成的水滴无法及时清理,他不时地快速摇头,保持视线清晰。
天兴洲大桥是连接青山区与江岸区的过江通道,属于三环线。疫情期间,在保供运输、疫情防控等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桥面上最多的车辆是货车,大多是外地来汉支援的,不了解武汉交通,我们除了正常检查外,更多的工作就是给他们指路。”谢超笑着说,“今天碰到下雨了,是有点烦人。好在气温上来了,不冷。前一段时间,温度低时,大桥上的风又大,特别是晚上执勤,人都被吹‘苕’了。”
天兴洲大桥检查点24小时执勤,一次一站就得6个小时,为了防止内急,谢超和同事上来前就尽量少喝水。“只要疫情不结束,我们就不退。再苦再累,也绝不让一个发热人员,以及没有通行证的人员从我们检查点通过。”谢超说。
武昌区交通大队民警邹盛在值勤 记者史伟 摄
敬礼、问询、检查、记录……全市实行疫情期间交通管制以来,武昌区武珞路中山路路口的大东门立交下,36岁的共产党员、武昌区交通大队民警邹盛在交通岗前执勤,上述的流程,一天他要执行100多次。
3月2日早上7点,邹盛准时到达执勤点位,武昌区两条主干道的交会处,周边大片区域的行车大都途经于此。对每辆途经的车辆,他会示意驾驶员减速停车接受检查。
严格执行疫情期间相关规定的同时,邹盛发现车主越来越配合,这些变化见证着这座城市的韧性。“现在不仅对通行证检查登记,事后还会依照记录的电话对车主回访,核实车辆信息和车上人员身份。”邹盛说,“虽然车流量大大减少,但绷紧防控这根弦不能松,我们的工作一丝一毫也不能马虎。”
(长江日报记者夏奕 刘海锋 曹欣怡 张维纳 费权 龚萍 戴旻阳 易岚 陶可祎 通讯员高梓健 陈思思 任理华 统筹:高萌 刘功虎)
【编辑:朱曦东】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