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人情往来,发乎礼止于理|吾观世事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12-08 08:27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作者:李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出版多部散文、短篇小说、传记文学作品。)

  今年“十一”假期过后,有一位入职时间不长的大学生在网上发帖说,仅一个假期,同学、同事结婚、生孩子,加上别的人情往来,他总共花费了4800多元。入职时间短,每月收入也不会太多。他自我调侃道,过完节后,只能“吃土”了。他虽未直接议论别的什么,也没有过激抱怨的感叹,但仅从这个数字,就可以感受到一位职场新人对这份沉甸甸的人情负担难以承受之重。

  顺着这条帖子往下看,还有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有一个地方,我不便说出地名,也许还真不是一个地方,而是有很多地方,请客的原由稀奇古怪、五花八门,简直超越了人的想象。说是买件新衣服、买双新鞋子也成了请客的理由。该请的都请到,请了的还必须来,来了的都必须奉上礼金,随礼的规矩是不能少于200元。你觉得不可思议,但此风市场不小。

  还是从网上看到的一则消息,说有一位小伙子一个月内有两位发小结婚,七拼八凑总算把给第一位发小的礼金送上了,可第二位发小的贺礼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他感到人情大如天,面子不能丢,于是他抱着侥幸心理当上了偷贼,他预想的是把礼金弄妥,下不为例。最终的结局并非他预想的那般,他去了应该去的地方。这当然只是个例、特例,但人情往来中的变异也使极少数人变形,变得不可理喻。

  我曾与几位民俗学家探讨过此类问题,他们认为,亲朋好友之间正常的礼尚往来,无可厚非。但由此产生的变异与变态,令人难以想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譬如说,你请客我送了礼,我得要想办法收回来,一两年间又无别的可以说得过去的喜事、好事,于是就有了买件新衣服、买双新鞋子也成了请客的理由。有来有往,你来我往,是民间交往的一般法则。收礼了就得还情,最后就成了纠缠不清的人情债、请客风。我也曾采访过身陷其中的一些人和事,他们也曾感叹,真是想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简单一些、纯正一些,不要大事小事都请客,不要搞那种今天我送你明天你还我、人累心累彼此都累的事情,但世事潮流,裹挟其间,让人无法动弹,也无力反抗。再说这也不是经天纬地的大事,只是民间交往的俗事。即使多数人内心并不赞同这种恶俗,在世风席卷之下,也只能屈就,只能随大流了。

  世俗之事,也应当引领风尚。最近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有关情况,提到去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进行治理,由此可见社会公众对净化社会风气的共识。发言人介绍,一年过去,一些地方的相关支出费用大幅度降低,塑造了文明乡风。除了这些突出的乱象,据说有些地方倡导领导不参与此类活动,有的还制订了具体条例,禁止转盘式的请客之风,这应该是一种进步,现代文明就是从摆脱世俗陋习的羁绊中前行,值得点赞。

  人生大事无多,邀亲朋见证相贺,是人之常情、世之良俗。毕竟,人情风俗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纲常,失之也不可。但若礼金失度,异化成为负累,超出群众正常承受能力,便会伤及情义、败坏风气,让情感失色、走样,让感恩和祝福变味。

  记得有位古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人之交往,须有礼。有礼则可以明事理,有序有章,但不可繁复,不可循环往复,让人深陷其中,让有礼变得无理。

  所以,人世间的往来,既发乎于礼也应止于理,这个理指的就是体贴、体恤、体己。

  【编辑:张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