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从头讲述中国最大木建筑的美学渊源——故宫六百年,风云太和殿|读+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2-02 06:39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从“看风云”到“看风景”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600年来,紫禁城历经风雨沧桑,从曾经的帝王宫殿,转变为今天的文化圣殿。
  故宫中最壮丽的部分,当然就是太和殿。从元、明至清,它见证了各个朝代,看过多少兴亡——崇祯在此仓皇辞庙,李自成在此昙花一现……
  俱往矣。今天的太和殿,已经剥离了政治功能,变成一个单纯的文博景点;人们不再从这里“看风云”,而是“看风景”。当漫天大雪纷纷洒落,红男绿女们就欢天喜地穿上古装,来此打卡拍照,上演一幕幕穿越剧,这是“故宫美学”的新时尚。
  说到故宫美学,《太和殿》不可不读。该书作者周乾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以太和殿为对象,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大量珍贵图片,对太和殿的基础、柱架、榫卯节点、斗拱、装修、梁架、屋顶、墙体等建筑构造,以及太和殿的历史、陈设、修缮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向读者展示了太和殿丰富的历史文化、精湛的建筑技艺。
  《太和殿》周乾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根据《太和殿》所述,这座中国面积最大的木质建筑,简直是“处处皆学问”。仅仅是地下部分,就有打桩、涂桐油防地下水,用“一块玉”挖走元朝故宫全部地基,给明朝故宫地基来个“满堂红”,掺入煮熟的糯米来抗震,等等讲究。
  到了地上部分,那讲究更多了,一砖一石一木都有“门道”。就拿看上去很正常的屋顶挑檐来说,除了气势与美观,还有“人体工学”的效果。
  简单地说就是,挑檐的弧度与长度,能够确保北方冬天的太阳,在正午时可以照进房间最内侧,房间逐步升温;而在夏天,早上的阳光能照进屋内,正午就只能照射到屋外檐下,房间逐步降温。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华北地区四季阳光不同的高度角度进行测量,并反映到建筑工艺上。
  4718块金砖身价非凡
  与普通宫殿地面铺墁的方砖不同,太和殿殿内的地面为“金砖”铺墁,有4718块。太和殿的金砖在制作工艺上要求苛刻,造价昂贵。
  金砖可以调节室内湿度。空气中湿度大时,地砖内部的细微小孔会吸附空气中多余的水汽(吸附的水分不会凝结在其表面,地砖的表面还是平润干燥的)。当空气干燥时,地砖又会释放出贮存在砖里面的水分,让室内处在合适的湿度下。
  金砖并非是用金子做的砖头,而是一种大型号方砖的雅称。这种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坚实,面平如砥,光滑似镜,就像一块乌金,而且“断之无孔,敲之有声”,其声铿锵,亦如金属。
  金砖产于苏州东北陆慕一带,当地村民烧制砖瓦的传统工艺世代相袭,流传至今。
  陆慕位于阳澄湖畔,自古河道纵横。河道里的泥土有规律地分层沉积于地下。黏土层大概埋藏于地面1米以下,黏糯柔润,又呈现出黄色,被当地人称为“土黄金”。
  明永乐四年(1406年)陆慕余窑村被工部选中,为北京皇宫的修建提供金砖。金砖成品率极低,每造砖一块,必备副砖一至六块不等,所挑出来的砖必须是棱角分明、颜色纯正,无裂纹,敲之声音清脆,符合上述条件才算合格。
  太和殿金砖的铺墁工艺与普通方砖类似,但要复杂得多。铺墁工艺主要包括处理垫层、定标高、冲趟、样趟、揭趟、浇浆、上缝、铲尺缝、刹趟、打点、墁水活、泼墨钻生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为“泼墨钻生”。
  将红木、黑矾、烟子等材料熬制好后,趁其热量未消之际,分两次泼洒或涂刷在铺好的砖面上。然后将生石灰掺入青灰中,混合成与砖相近的颜色,把灰撒在地面上,2-3天后刮去多余的灰粉。再将石蜡烤化后使其均匀地淌在砖面上,待蜡皮完全凝固,用烤热的软布反复揉擦至光亮,再以软布蘸香油擦拭数遍。最后,待地面完全干透后,在地面上倒厚度约为3厘米的桐油,使得桐油灌入砖孔中。
  严格的选土、烧制、运输、铺墁工序,使得太和殿的金砖地面坚硬无比,油润如玉,历经600年仍然精美完好,光亮如新。
  龙椅也曾残破不堪
  其实,普通游客进了太和殿,第一眼多半不会留意脚下的砖,而是盯上了金銮殿的宝座。说来也是,上下五千年,不知几人称孤、几人道寡,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都只为坐在这把木头椅子上。
  太和殿宝座为明代遗物,清朝皇帝入主紫禁城后继续沿用。宝座为楠木制成,通体高1.72米,宽1.58米,座高0.49米,纵深0.79米。有一个“圈椅”式的椅背,四根圆柱上承四条形象生动的蟠龙,正面高,两扶手处渐低,背板平雕阳纹云龙。整个宝座共有13条金龙盘旋,通体金箔并镶红蓝宝石作装饰。宝座没有采用通常的四条椅腿,下面另置须弥座式脚踏,显得稳重端庄。
  著名文物专家、清史专家、在故宫工作大半辈子的朱家溍先生写的《北京闻见录》里讲过,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把这龙椅挪了地方,换上一个新椅子;1947年故宫博物院撤去袁世凯不伦不类的椅子,四处寻找原配“龙椅”,怎么也找不到。1959年,朱先生从一张1900年的太和殿老照片中看出线索,终于在一处存放残破家具的库房中找到已经破烂不堪的真龙椅。1963年,故宫着手修复龙椅,共用去木活、雕活、铜活、漆活等934个工日,到1964年9月终于竣工,也就是今天游客看到的龙椅。
  故事就是这样,一篇读罢头飞雪,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皇权下的威严神秘一去不复返,故宫属于人民。(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太和殿大事记
  见证明朝兴盛(1420年)
  明成祖朱棣建成紫禁城。此后近五百年,这里成为中国政治中心,20多位皇帝在此登基。此时太和殿名为奉天殿,系仿照南京奉天殿样式所建。明嘉靖年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年间改今名。
  见证明朝灭亡 (1644年)
  李自成打下北京城,崇祯自杀。不久,李自成败走,离开紫禁城时放了一把大火,包括太和殿在内,紫禁城70%的建筑被烧毁。太和殿历史上5次发生火灾,今天的太和殿为1697年康熙年间建成。
  八国联军在太和殿阅兵 (1900年)
  1900年8月28日,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搞了个“国际大检阅”,并在太和殿内为所欲为,看到喜欢的东西顺手牵羊。
  清帝逊位 (1912年)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溥仪搬到了乾清门以北的后宫区域,而包括故宫三大殿在内的前朝则由民国政府占用。
  见证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
  1945年10月10日10时10分,日本华北方面军向中国第十一战区投降仪式在此举行。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根本博在投降书上签字,随后交出战刀并退出会场。整个仪式只有25分钟。那一天,据说太和殿广场挤了约10万民众。
  首次大修 (2008年)
  这是太和殿在1697年之后的首次大规模修缮,为期两年,非常慎重,得到了意大利文物专家的帮助。太和殿大修期间,在无纺布上打印了太和殿巨幅彩照,遮挡在工地面前,让游人进入广场后仍能“看见”太和殿。
  【编辑:张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