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土豆院士”诠释了论文如何写在大地上|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2-24 19:19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评论员 周劼

  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了直播带货的“网红”。长期与土豆打交道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6年来一直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帮助当地贫困群众通过种植反季节土豆脱贫致富。土豆和农民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也让他有了“农民院士”的称号。

  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帮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朱有勇院士今天现场直播当地农村土豆丰收的盛况,他在地里一边挖土豆,一边推销土豆。最终,1个小时的直播,吸引了54万网民观看,当天挖出的近25吨土豆销售一空。朱有勇说,他想通过直播行动,把丰收的劳动成果,传递给更多的人。

  这其实不是朱有勇院士第一次直播带货,早在2018年两会期间,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手里抓一颗硕大的土豆,现身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起科技扶贫故事:靠种植神奇的冬季土豆,边陲村寨里村民把冬闲田种出了高产田、脱贫田。

  30多年来,朱院士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但他的口头禅却是,“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我们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

  中国的扶贫,很重要的一项便是科技扶贫。科技扶贫,讲述的既是“扎根深度贫困的农村,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的脱贫攻坚国家意志的故事,也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心系人民,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科研工作者自我价值实现的故事。朱有勇院士是中国科学界为科技扶贫、精准扶贫默默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一个缩影。

  朱有勇院士从种植土豆到直播收获,从人民院士到带货达人,也生动地诠释了论文该如何写在大地上、写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写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日前一部感人的扶贫剧《山海情》热播,其中就有一位带领帮助贫困群众种菇卖菇的教授凌一农让人印象深刻。网友们玩笑说朱有勇院士好像凌一农教授啊。其实真实的艺术形象何须虚构,包括凌一农教授的原型福建农业大学教授林占熺,包括朱有勇院士,他们的共同特点便是,以造福于民为科学的底色,深切回应广大贫困群众的殷殷期盼,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科技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民生赖之以兴,学问赖之以成。

  论文写在大地上,同收获沉甸甸的土豆一样,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在穷乡僻壤的一个个村寨小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会收获沉甸甸的喜悦,就像朱有勇院士所说,“这比拿多大的奖项、给多少钱都更让我高兴”。

  【编辑:姚昊】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