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的梦想与现实|门外弹乐
文/梅明蕾(媒体人,爱乐者,读写驳杂,多凭兴致。)
最近参加一些群众性的音乐演出,临时组成的乐队中偶遇几位相熟的留学欧美的音乐学子,因疫情之故,他(她)们眼下暂时滞留国内,归期几何也不明朗。有心听其演奏领略其学习成果外,也顺便聊起各人今后去向,是啊,有的明年即将本科毕业,毕业后何去何从,确是他们要考虑的人生大事。
其实大体说来,毕业后的去向无非几条:一是继续留下深造,硕士甚至博士一直读下去;二是报考当地乐团就地从业,或另谋高就;再是精心准备,参加一定级别的比赛以迅速获得知名度;最后是回国发展。几位年轻人的选择几乎一致,就是继续学下去。这当然不是最终出路,但眼下现实留给他们的或许只有这条路,也惟有如此,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空间才可能更大。
演奏古(经)典音乐本就是欧美乐团的传统,当地相关人才密度自然更高。乐团各声部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缺一补一。一个学习西方音乐的东方人,仅凭一张本科文凭而想跨过当地乐团的门槛,几率肯定极小。
进一步说,即便有了硕士、博士文凭,进入当地乐团也并非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乐手从事的是音乐表演行当,学位至博士学问自有长进,但演奏水准是否同步长进也在两可。当然,西方乐团甚至名团中不乏东方人的面孔,有的东方人甚至是乐团首席(如日裔小提琴家樫本大进就是柏林爱乐的首席)。但这些演奏家不仅天赋异禀,打小即拜得名师刻苦学习多年,演奏经验丰富;又参加过高水平比赛,在激烈的竞争中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夺魁。此自属人中龙凤,一般人不好比。
说到比赛,曾获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的著名演奏家宁峰的体验最真切:在为大众演奏、为同行演奏及在比赛中演奏三种情况下,最后一种情况难度最大,因为演奏者准备须更充分,投入的精力最大,接受的挑剔也最严苛(大意)。我要补充的是,比赛一旦获奖,成名且获得机会也最迅速。仍以宁峰为例,自比赛获奖后演奏状态大好,自信心也增强,国际音乐会市场为其绿灯大开不说,还成为德国音乐名校的小提琴教授。没有博士学位却可能指导博士,艺术院校多见不怪。而另一位演奏界的红人郎朗,虽未参加过任何钢琴比赛,却于17岁时为身体不适的钢琴大师安德鲁·瓦兹救场,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著名指挥大师埃森巴赫任指挥不说,开场前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还为郎朗做广告:“你们将从这位年轻的中国男孩身上听到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据我了解,国内高校无论专业,入门起码得有博士文凭,音乐院校中的演奏专业更得有一手好功夫,最好还得有获奖资历。高校难进,乐团也非畅通无阻。所以我见到不少演奏专业毕业的学子(包括海归者)努力整合音乐资源,推出音乐产品,着力做成自己的品牌。在我眼里,这些年轻人专业不错,且有头脑,有行动能力,对大势也有自己的分析与预见,生存压力虽大,终是圆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当然,也有学子为了生存,改弦更张选择了与音乐无关的行当,我们当抱之以同情的理解。
当下就我目力所及,仍有不少年轻人正怀揣梦想,准备踏上赴欧美学习音乐的道路。更有一些中学生及其家庭选择了孤注一掷,过早结束了孩子的正常学业,全天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练琴并补习外语,以备考国外(主要是美国)的音乐院校。无疑,学习音乐少不了天赋,梦想最终能否照进现实不只看谁的汗水流得多。能够热爱音乐本就是人生的福报,至于是否非得以此为志业则须三思而行。人生不能没有梦想,生存则永远是第一位的。想清生存与梦想的关系,对所有年轻人都尤为必要。
【编辑:贺方程】
最近参加一些群众性的音乐演出,临时组成的乐队中偶遇几位相熟的留学欧美的音乐学子,因疫情之故,他(她)们眼下暂时滞留国内,归期几何也不明朗。有心听其演奏领略其学习成果外,也顺便聊起各人今后去向,是啊,有的明年即将本科毕业,毕业后何去何从,确是他们要考虑的人生大事。
其实大体说来,毕业后的去向无非几条:一是继续留下深造,硕士甚至博士一直读下去;二是报考当地乐团就地从业,或另谋高就;再是精心准备,参加一定级别的比赛以迅速获得知名度;最后是回国发展。几位年轻人的选择几乎一致,就是继续学下去。这当然不是最终出路,但眼下现实留给他们的或许只有这条路,也惟有如此,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空间才可能更大。
演奏古(经)典音乐本就是欧美乐团的传统,当地相关人才密度自然更高。乐团各声部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缺一补一。一个学习西方音乐的东方人,仅凭一张本科文凭而想跨过当地乐团的门槛,几率肯定极小。
进一步说,即便有了硕士、博士文凭,进入当地乐团也并非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乐手从事的是音乐表演行当,学位至博士学问自有长进,但演奏水准是否同步长进也在两可。当然,西方乐团甚至名团中不乏东方人的面孔,有的东方人甚至是乐团首席(如日裔小提琴家樫本大进就是柏林爱乐的首席)。但这些演奏家不仅天赋异禀,打小即拜得名师刻苦学习多年,演奏经验丰富;又参加过高水平比赛,在激烈的竞争中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夺魁。此自属人中龙凤,一般人不好比。
说到比赛,曾获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金奖的著名演奏家宁峰的体验最真切:在为大众演奏、为同行演奏及在比赛中演奏三种情况下,最后一种情况难度最大,因为演奏者准备须更充分,投入的精力最大,接受的挑剔也最严苛(大意)。我要补充的是,比赛一旦获奖,成名且获得机会也最迅速。仍以宁峰为例,自比赛获奖后演奏状态大好,自信心也增强,国际音乐会市场为其绿灯大开不说,还成为德国音乐名校的小提琴教授。没有博士学位却可能指导博士,艺术院校多见不怪。而另一位演奏界的红人郎朗,虽未参加过任何钢琴比赛,却于17岁时为身体不适的钢琴大师安德鲁·瓦兹救场,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著名指挥大师埃森巴赫任指挥不说,开场前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还为郎朗做广告:“你们将从这位年轻的中国男孩身上听到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据我了解,国内高校无论专业,入门起码得有博士文凭,音乐院校中的演奏专业更得有一手好功夫,最好还得有获奖资历。高校难进,乐团也非畅通无阻。所以我见到不少演奏专业毕业的学子(包括海归者)努力整合音乐资源,推出音乐产品,着力做成自己的品牌。在我眼里,这些年轻人专业不错,且有头脑,有行动能力,对大势也有自己的分析与预见,生存压力虽大,终是圆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当然,也有学子为了生存,改弦更张选择了与音乐无关的行当,我们当抱之以同情的理解。
当下就我目力所及,仍有不少年轻人正怀揣梦想,准备踏上赴欧美学习音乐的道路。更有一些中学生及其家庭选择了孤注一掷,过早结束了孩子的正常学业,全天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练琴并补习外语,以备考国外(主要是美国)的音乐院校。无疑,学习音乐少不了天赋,梦想最终能否照进现实不只看谁的汗水流得多。能够热爱音乐本就是人生的福报,至于是否非得以此为志业则须三思而行。人生不能没有梦想,生存则永远是第一位的。想清生存与梦想的关系,对所有年轻人都尤为必要。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