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消息,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科技人员在检测一条中华鲟幼鲟的生长情况(摄于2006年3月20日)。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长江。由于新建的葛洲坝枢纽的阻隔,在葛洲坝下游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公顷。为了中华鲟的生存与繁衍,水利部和三峡总公司成立中华鲟研究所,投入数千万元资金重点攻关,在人工繁殖和放流技术上取得了多项突破。科研人员坚持每年人工放流21年来,共向长江、珠江放流中华鲟455万尾。 尽管如此,中华鲟的生存还是受到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江中野生中华鲟资源仍然呈下降趋势,人工繁殖放流依然任重道远。 新华社记者摄
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科技人员在长江上捕捞野生中华鲟,以便进行人工繁殖(摄于2006年3月20日)。
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科技人员将捕获的野生中华鲟放入鲟鱼池,以便进行人工取卵繁殖(摄于2005年10月)。
这是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人工繁殖的中华鲟鱼苗(摄于2005年11月16日)。
这是经过人工授精后的中华鲟鱼卵(摄于2005年10月20日)。
饲养在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的一条野生中华鲟(摄于2005年12月29日)。
(责任编辑:果果)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