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两种文化
·纵情现代·
(长江日报)说到武汉的文化,既有市民文化,也有知识分子、机关大院文化,并生并存
武汉的人文氛围可以在武昌和汉口的高等院校里面体会到。我自小居住的音乐学院,基本是以普通话、广州白话为主的,武汉话仅仅是我们上学、出去办事用的一种方言。
在那个环境中,我们生活在音乐和美术氛围里,大家的交往也是客气典雅的。几乎每天晚上都有音乐会,一般是音乐学院各个专业学生的观摩会,下晚自习从学校回家,一般都会到音乐厅听听音乐,有些时候有比较大的演出团体来表演,母亲也会帮我留张票去看。学院的院子里到处都是美术学院的师生在写生,画室的门是敞开的,可以从一个工作室走到另外一个工作室看他们画油画、临摹古画。
如果出武昌城去到珞珈山,你会看见一个193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和民族传统建筑最好的结合典范——武汉大学。那个烟波浩淼的东湖,那座郁郁葱葱的珞珈小山,那个精彩的民族现代主义建筑群,除了南京之外,在全国是第一流的。
走到武汉大学一区的树林里,一栋栋精致的住宅小楼掩映在林木中,这在全球大学里也属于第一流的教授住宅了。“文革”后,武汉大学办起了三个与美国相关的研究所,一个是历史系的美国现代史研究所、一个是经济学系的北美经济研究所、还有一个是哲学系的美国哲学研究所。当时我在美国现代史研究所读研究生,虽然是草创阶段,设备条件并不太好,但师资却是一流的——国内屈指可数的世界史专家吴于廑先生、国际知名的国际法专家韩德培先生、国内很有影响力的美国现代史专家刘绪贻先生都在这个研究中心授课,其中刘先生更是我的直接指导教授。
刘先生多半时间讲黄陂音的武汉话,却讲得温文尔雅,他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多年,英语非常好,遇到一些特别问题的时候,会用英语给我解释。
武汉的大学圈子当年就很庞大,由武汉大学、湖北医学院、测绘大学、邮电学院、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工学院、华中农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武汉水电学院、武汉河运学院、武汉医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这样五十几所大学组成的庞大知识分子圈子里,没有被武汉方言及市井文化影响。
这个武汉,和那个市井的武汉,似乎是两个世界,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武汉,其实是几个完全没有什么关联的概念,说到武汉的文化,其实是两种几乎完全没有关联的文化组合起来的。既有市民文化,也有知识分子、机关大院文化,并生并存。这一点,正是老让我矛盾的地方。
这种矛盾的感觉,使得我几乎从来不写武汉,怕写不好,得罪了武汉众人,也怕破坏了建筑的形象。因为自己是做设计方面的人,因此很喜欢研究一个城市,也写过好些书谈城市。但是一旦到了两个和我自己有很密切关系的城市:广州和武汉的时候,我居然哑口无言了。
几年前,当我出版《巴黎手记》的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写一本《武汉手记》,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细想一下,原因大致是两方面的:一来是太过熟悉,反而不知道从哪里讲起,二来也是这个城市实在有太多让我难以讲述的事情,也就干脆选择沉默了。
王受之/文
王受之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
责编:YN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