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举行的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傅才武作主旨报告。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长江网记者王刚
11月27日举行的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傅才武作了题为《充分发挥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的主旨报告。
“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超级‘两河文明’。长江和黄河作为中国民族的母亲河,不仅仅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建构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构筑了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基底。”主旨报告中,傅才武表示,长江流域所具有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丰富实证,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一万年前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革命’,让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在全球竞进中取得‘头筹’”
傅才武说,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一起,借助于稻作农业不仅建构了早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生活方式和稳定的社会结构,持续地将中华农耕文明推进到人类社会的极高水准,而且建构了区别于黄河麦(粟)作文化的稻作文化形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一万年前的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让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在全球竞进中取得‘头筹’。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于人类社会第一次‘农业革命’浪潮中。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发源地,并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傅才武说。
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早于8000年的水稻农业遗址共有16处,除了广东的牛栏洞遗址和河南的贾湖遗址外,其余14处遗址全部位于长江流域。“这是人类社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业革命’,让原始先民们获得了稳定和丰富的生活资料,从而实现了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傅才武说。
“水稻良好的经济性,支撑了中华民族大规模人口繁衍,维持了中华文化的持续性。”
傅才武说,经历数千年驯化,易于采收、颗粒饱满和产量较高的水稻,十分符合人类社会的经济性原则,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主粮,维持华夏民族万年以来的人口繁衍。
傅才武说,长江流域所产生的强大粮食供养能力,是理解古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关键因素。“正因为有了长江流域的水稻的供养能力,才弥补了黄河流域粟米(战国以后为小麦)人口承载力的不足。”
傅才武说,长江流域先民万年的生产活动和文化创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遗产资源,同时也造就了长江流域地区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构成了古老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记忆”。2006年我国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长江流域13省(自治区、直辖市)就拥有345项。“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世界遗产,均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构筑了数量巨大、类型丰富的长江文化基因宝库。”
“作为亚文化共同体的长江稻作文化与黄河麦作文化之间的循环流动,形成了支撑中华文化五千年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
傅才武说,长江与黄河文化汇合交融、互补互依所形成的“江河互济”动态体系,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黄河文化整体上体现出传统农业社会重本轻末、厚重少文、庄严正统、安天乐命的特点,但长江文化却是中国浪漫主义的代表,富于玄思,具有浪漫、灵动、超越的特征。”
“作为亚文化共同体的长江稻作文化与黄河麦作文化之间的循环流动,形成了支撑中华文化五千年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傅才武说,正是以长江与黄河文化的内在差异性为基础形成的文化循环流动,在世界地理大发现之前支撑了东亚同一文化系统的内部大循环,从而避免了世界上其他古文明因趋同化而陷入板结停滞的“内卷化陷阱”。
11月27日举行的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倾听、记录。长江网记者吕诗文 摄
“长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独特品质,支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开放”
傅才武说,长江不仅包含了作为中华民族神圣地点的重要遗产地,更重要的作为长江文化带,还是联通中华民族过去—现在—未来的平台,是当代民族文化再生产的“超级装置”。
“长江通江达海,通达天下,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开放的长江。由长江流域先民驯化的水稻向外传播,改变了亚洲早期文明的发展格局。”傅才武说。
傅才武说,中古时代,长江与“陆上丝路”和“海上丝路”共生,一直就是丝绸之路、瓷器之路、万里茶道的重要生产集散之地,丝绸、茶叶、瓷器等通过长江与世界相连接,形成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
“近代以来,长江承担起中华民族文化转型的历史任务,催发了中西文化汇聚和交流互鉴。”傅才武说,1843年11月,上海正式开埠,在近代中国相继开辟的80多个通商口岸中,长江沿岸就有20余个,这些通商口岸城市往往成为吸纳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中西文明融合的窗口。
傅才武说,长江文化具有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独特品质,支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开放。
“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发挥长江‘心脏地带’的功能作用”
傅才武说,21世纪的长江不仅仅是中国的“心脏地带”,更是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格局的“历史的地理枢纽”。
党中央和国务院实施的长江经济带战略,就是这种“心脏地带”独特地位的政策外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前途的重大战略。”傅才武说,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发展潜力居于全国之冠,可以且应该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数字信息时代,要发挥长江作为中华文化代表性符号的世界传播价值”
傅才武说,在传播地理学和媒介传播学看来,长江作为超级地理媒介,在数字技术的背景下,进入到一个与传统传播模式不一样的“媒介生产空间、空间又生产传播”的循环中。长江特定的地理空间、族群、媒介成为一个整体,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种“地理想象”,建立起由受众欲望、幻想以及各种先验性的地理知识所建构起来的话语体系,从而赋予了长江作为地理媒介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本质特征。
傅才武说,长江具有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话语权的潜力,能够在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上起到独特的作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数字信息时代,要发挥长江作为中华文化代表性符号、全球顶级的地理传播媒介的世界传播价值。”
编辑:朱曦东
值班主任:王冲
值班总编辑: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