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唱出最响亮的长江之歌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要闻

2024-11-03 08:3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

  长江,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腾不息,孕育了无数的生命与文明。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有3500年建城史的武汉,处处流动着楚风汉韵。黄鹤楼、古琴台、昙华林等名胜古迹遍布三镇,伯牙鼓琴、木兰从军等故事世代流传,汉剧、汉绣等文化遗产古韵流芳。

  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保护长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举措,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行动。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是新时代每一位长江儿女的崇高使命与责任担当。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让我们一同聆听武汉与长江共同唱响的新时代乐章,感受那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与源远流长的文化魅力交织而成的独特韵味。

  人物讲述

  “楚剧王子”余维刚:

  让楚剧在时代浪潮中绽放

  武汉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者、武汉楚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余维刚。刘雍涛 摄

  11月2日早上6点半,天刚蒙蒙亮,在武汉楚剧院的排练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武汉楚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余维刚已经抵达,开始排练新戏《汉口茶港》。排练如火如荼,一直持续到下午5时。余维刚又和团队开创作会,“复盘”当天的排练情况,“艺术创作就是这样,晚上回家我还要接着背台词、练唱腔。”

  余维刚今年36岁,他13岁学艺,不仅工小生,也工老生,能唱文戏,也擅长武戏,是武汉楚剧院难得的文武全才,被誉为“楚剧王子”。武汉楚剧院一开始就让他跟着国家一级演员、楚剧领军人物、文华奖和梅花奖获得者夏青玲搭戏,以“戏”为实战教材,手把手传帮带,促使他迅速成长起来。2006年,武汉楚剧院创排《三月茶香》,余维刚扮演一个小伙计。经过多部作品的锤炼,在大戏《万里茶道》中,余维刚成了男主角。2021年,余维刚凭借在现代楚剧《万里茶道》中的叶天韬一角,一举摘得中国戏剧表演领域最高奖项梅花奖,不仅为武汉摘得第12朵“梅花”,更以33岁的年龄成为当届最年轻的获奖者。

  今年12月初,武汉楚剧院创排大戏《汉口茶港》,余维刚还是男主角,00后的青年演员们也要登台表演了。“这部戏里最年轻的演员18岁,刚毕业2年。他们每天都要早到1个小时,勤练基本功。当然,我自己也为大家会做好表率,所有的排练都是一丝不苟。”余维刚说,看到年轻演员,就像看到曾经的自己。而每一次排练、登台都是传承的契机,都值得全力以赴。

  “拿到梅花奖后,出外交流的机会非常多,我也学习到不少更符合当下时代的艺术理念。”余维刚一直在积极探索戏曲创新。五一期间,余维刚主导创作的沉浸式小剧场楚剧《又从西厢过》在武商梦时代连演10场,场场爆满。该剧从传统经典《西厢记》衍生而来,由楚剧院90后、00后青年演员担纲出演。不少从未看过楚剧的年轻人,在售票厅前排起长队。观演现场气氛热烈,掌声此起彼伏。这也让余维刚由衷地感叹:“守正的同时还要创新,必须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戏曲和当代年轻观众双向奔赴,要的不是迎合,而是吸引。”余维刚认为,“作为戏曲人,要站在当下年轻观众的位置上去思考,他们的观剧习惯和审美需求是什么。我们在保留楚剧的特色、声腔的同时,如何来结合时代的发展,让戏跟着时代走,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走进剧场,成为真正的戏迷。”

  今年十一期间,《又从西厢过》在晴川阁进行夜游路演,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中,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感受。余维刚在现场和观众一起入戏、看戏,他感觉到,“加入了沉浸式体验,观众也成为剧中人,能够更好地认识楚剧、了解楚剧”。在余维刚的计划中,未来将打造更多沉浸式的楚剧小剧场作品,一些传统戏曲IP也能通过沉浸式演出让更多观众看到,被更好地挖掘和保护。

  杂技剧《凤凰说》。曾熙来 摄

  群英荟萃

  10月28日晚,在武汉杂技团最新光影幻景杂技剧《凤凰说》的满堂喝彩中,第十五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正式闭幕。为期4天的盛会中,来自五大洲的杂技艺术家带来的18个顶尖杂技、魔术、滑稽节目汇聚一堂,6场演出,场场爆满,同期还举行了“四进”惠民演出活动等。

  创办于1992年的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四届。58个国家和地区、380个精品节目、3000余名杂技艺术家汇聚武汉、同台竞技,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逐渐以群英荟萃的“国际赛场”蜚声海内外,成为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法国巴黎明日杂技节、中国吴桥杂技节齐名的重要交流活动,架起武汉乃至中国联通世界的文化桥梁。

  9月14日晚,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开幕,两江四岸烟火秀,分外绚丽壮观。 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摄

  长江之歌

  9月14日晚,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开幕。在美丽的江城武汉举行长江文化艺术季,尽展长江文化之美、共谋长江文明之兴,坚持以文铸魂,加强长江文明保护传承,擦亮长江文化新名片。

  环境式驻场汉剧《贵妃醉酒》剧照。长江日报资料图

  好戏归来

  作为国内闻名的戏曲大码头,武汉于2020年启动实施“百戏工程”项目,整理恢复传统经典剧目20出、传统经典剧目录像40出,完成汉剧名家袁忠玉、楚剧名家于盛乐等21位名老艺术家口述记录,整理撰写文本十余万字。10月11日晚,“繁花似锦戏码头”百戏工程成果展演演唱会在人民剧院上演,《下河东》《翠屏山》等暌违舞台多年的剧目再度和武汉戏迷见面,让许多老戏迷连声叫好:“好戏又回来了!”

  中国第一位唢呐女博士刘雯雯在琴台音乐厅吹奏《百鸟朝凤》。

  音乐盛会

  第十三届琴台音乐节于10月18日至11月27日在武汉举办。走过12年光辉历程的琴台音乐节,始终与时代共前行、与人民同欢乐、与城市共繁荣。本届音乐节以“音乐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

  音乐会最激情的一幕,就是中国第一位唢呐女博士刘雯雯在琴台音乐厅吹奏《百鸟朝凤》,惊艳四座。

  市民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汤湖图书馆阅读。 长江日报记者 高勇 摄

  阅读空间

  武汉15个新型文化空间和1000处少儿数字阅读空间建设有序推进,“武汉之夏”“江城读书节”“我是长江的孩子”“知识工程”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受到市民欢迎。

  “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现场。长江日报记者 金振强 摄

  锦绣长江

  武汉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深入挖掘长江流域非遗的时代价值,全面展示长江流域非遗魅力,2024年10月,成功举办“锦绣长江”非遗展示活动,长江流域13省区市的21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

  数读

  2024年,15个新型文化空间和1000处少儿数字阅读空间建设有序推进,武汉图书馆新馆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抓紧建设,“12分钟文化圈”不断织密。

  2024年,2条文物主题游径成功入选首批湖北省文物主题游径。我市两人入围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前100名。

  2024年,演出市场精彩活跃,上半年全市共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10682场。

  (文字: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统筹:长江日报记者徐璐)

  【编辑:王戎飞】